艺术中国

中国网

收藏家郭庆祥:看艺品更要看人品

收藏家郭庆祥:看艺品更要看人品

时间: 2010-11-13 17:00:38 | 来源: 《中国经营报》
收藏 >

收藏家和艺术家相依而生:艺术家的作品被收藏家发现、购买,获得价值实现;收藏家通过鉴赏,购买、交易,展览等,实现艺术品的流传和增值。两者之间的关系虽说不上水乳交融,至少也是互相尊敬的。

但如今一位收藏家却被一位艺术家告上了法庭,索赔500万元,而前者曾经购买收藏过后者大量作品。

2010年11月9日,画家范曾诉收藏家郭庆祥名誉侵权案原定开庭的日子,却因故延期。“官司输赢并不重要,关键是要让人明白什么才是艺术,才是有价值的作品。”郭庆祥对这件官司看的很淡,他看重的是对“价值收藏”的讨论。

“赶上好时代,做收藏的人多了,但很多人并没有弄明白为什么收藏,要收藏什么才值得?这件事(范曾索赔案)给了大家一个反思的机会。”郭庆祥说。

郭庆祥是大连玥宝斋总经理,国内著名收藏家,是吴冠中作品最重要的藏家之一,以收藏近现代绘画为主(见《中国经营报》2009年6月26日1814期D8版文章“中国私人博物馆系列之玥宝斋主郭庆祥:卖出好价钱才算真藏家”),一向以直言著称。

问:你以收藏现当代字画,尤其是吴冠中作品为多,你收藏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判断作品价值?

郭庆祥:我收藏的一个原则是要见到作品的作者本人,了解他,了解他的创作,然后才决定是否购买其作品。这样做有两个好处,首先,保证作品的真实性,其次是通过对作者、对其创作的了解来帮助我判别作品的价值高低。

这非常重要,因为我认为好的艺术作品一定是艺术家用真情实感来创作的,是投入其心血和创造力的。对于自己的好作品,艺术家本人也会倍加珍惜。比如我收藏吴冠中先生的作品很多,吴先生说,每个作品都像自己的女儿,到了出嫁的时候,一定要找对人才能嫁出去,而不是简单的“价高者得”,要找到理解作品、珍爱作品的藏家。我印象中,吴老画过一幅老重庆题材的画,很动人,我想买,吴老不卖,开始以为是价钱问题,后来,吴冠中对我说,不是价钱,而是我舍不得卖。

有这种精神支撑,创作出来的作品就能打动人,其作品价值也更高,更有收藏价值。

所以,判断一件作品的价值,了解艺术家和其创作是非常重要的,而不是简单的看其名气、市场价格,甚至是否流行,那样会走入误区。

问:你一向反对字画“按尺论价”,为什么?如果不按尺论价,那交易的时候如何确定更合理的标准?

郭庆祥:艺术品是艺术家的心血和创造力,按尺论价,就是把艺术品当做简单的商品来看待了,和卖布匹一样,对艺术家的劳动来说是一种低视。

“按尺论价”的处理方式,在国际市场上也给中国字画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印象,让人感觉很不专业,觉得我们的艺术品太商业化,有批量生产的嫌疑。

其实,艺术品从来就不需要“按尺论价”,真正的收藏家不会看尺寸,看的是这幅作品能否真正打动你,大家在拍卖会上,争夺的就是这个,而不是别的。

真正的好作品是无法复制的,如果一个画家的作品量太大,题材重复太多,那其作品的价值就在不停的贬值,原因很简单,画的太快,太多,题材太熟练,投入的感情就少了,有些像流水作业,少了创造力,其劳动就像工匠了,而不是艺术家行为。

遗憾的是,现在国内这种简单复制的画家还有不少。

问:中国画在国际上的价格还不高,你怎么看这种现象?你认为哪些画家是近现代中国画的代表人物?

郭庆祥:中国画价格不高的其中一个原因刚才已经说过,就是我们论尺交易的陋习。当然更重要,最根本的原因是真正懂得其价值,懂得中国画的人,藏家还太少,比如著名画家赵无极,他的画水准和境界都非常高,但大陆的认可度不高,是台湾开始重视他的作品,大量收购,现在我们开始意识到他的重要,再收购,市场上已经很少了,而且价格已经上去了,当时台湾开始购买的时候价格很低。

中国画自八大山人以来,我认为重要的画家有石鲁、潘天寿、李可染、吴冠中以及刘海粟等,都是非常有创造力的真正艺术大家,他们的作品也构成了我的主要收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