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入窑一色 出窑万彩 宋元钧窑瓷辨识

入窑一色 出窑万彩 宋元钧窑瓷辨识

时间: 2010-10-09 17:04:45 | 来源: 美术报
收藏 >

钧窑,是青瓷系中的一个特殊品种,也属宋代五大名窑之列。窑址在河南禹县,该地古称“钧州”,因此而得名。钧窑采用含铜的蓝色乳浊釉为釉料,烧制的瓷品以其釉色的色彩斑烂夺目闻名于世,尤其它的窑变彩釉更是魅力无穷,深得宫廷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士所喜爱。从北宋时开始创烧,到北宋晚期发展至鼎盛。钧窑有官窑和民窑之分,有名的民窑为刘家门窑,官窑以八卦洞窑和钧台窑两处烧造的产品最为有名,大量产品专为宫廷烧造。到南宋,该窑以禹县为中心已发展成为当时北方最大的瓷窑系之一。其实,钧窑的窑变瓷釉工艺,在唐代时就已有了,所以,唐代在禹州烧造的花釉瓷,可以视为是宋钧的渊源。宋王朝南迁以后,钧窑经过短暂的沉寂之后,于金元时期又曾再度得到复兴。只是自元代以后,开始走下坡路了,至元末就逐渐停止了生产。元代生产的钧瓷,无论胎釉,还是造型工艺,均大不如宋时,变得非常粗糙。这种明显的变化和退步,倒是有利于现下鉴识时对于宋元钧瓷的区分。

从胎釉的角度看,宋钧瓷的制作十分讲究质量,所制的瓷胎器形规整,胎质比较紧密、精细,少有杂质和空隙,胎色呈灰白色或灰褐色。与同期其他瓷窑的瓷胎胎骨相比,钧窑瓷胎骨要略显厚重一些,但由于其胎质致密,烧造的瓷化程度较高,叩之声音较为清脆。宋钧的釉色以天青色为主,这种青色常偏向于蓝,因此,有时也称为天蓝色。此外,尚有月白、蓝灰等色。官窑器因运用铜红釉的“窑变”工艺技术,色彩更为斑烂夺目、变化万千。宋钧釉质比较坚密,施釉又厚,因此,器物上釉层显得很肥厚滋润。又因釉厚而造成釉质下沉,这样器物下部的釉就显得更厚。民窑器较之官窑器施釉略薄,但由于制作精细,修坯严格,施釉厚薄得当,胎釉结合较好,所以,宋钧一般很少出现流釉、粘足和釉层剥落等的现象。

宋钧施釉时由于坯胎的干燥不当,使釉层产生弯曲的裂痕和缩釉,而在高温烧造时,釉质的流动中,又使之弥合,从而在釉面上形成状如蚯蚓走泥般的弯曲纹痕,俗称“蚯蚓走泥纹”。这一特征,在宋民钧和金元时钧窑器上已较少见到,因此,它已成为鉴识宋钧官瓷典型器的一个重要依据。须说明的是,现代仿品工艺水平大进,已能在仿器上成功地做出“蚯蚓走泥纹”,因此,面对这种现象,还是要仔细审察它的其他特征表现,以免因大意而出错。宋钧大多采用施满釉正烧,器物圈足多数无釉,但入烧前常在器底涂上一层芝麻酱色护胎釉。除了少量的盆、洗、盘类器采用支钉烧法外,其他一般均用垫饼法垫烧。用支钉烧的都在器底留下支钉痕记。因为在釉内含有铁质,在焙烧过程中,铁质在化学反应中在器物的口部及底部釉面出现铁锈色或棕色,使胎质呈显出“羊肝色”和“香灰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