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清乾隆青花太平有象尊

清乾隆青花太平有象尊

时间: 2010-10-07 20:24:13 | 来源: 《北京日报》
收藏 >

清乾隆青花太平有象尊
 

这件清乾隆青花太平有象尊,1986年出土于北京市海淀区板井村,现藏于北京市海淀区博物馆。通高11.2厘米,宽11厘米,长13厘米。尊为象驮宝瓶造型,象呈卧姿,回首张望,长鼻高扬,尾巴贴身上翘,背部鞍座上驮有宝瓶一只,瓶身呈上大下小的喇叭状。器物底部露胎,胎质洁白,坚硬致密,瓷化程度非常高。除器底外,器身满施透明釉,釉色白中泛青,纯净晶莹。器物充分利用了釉下装饰手法,于施釉前先在胎体上刻画出深浅、长短、方向不一的凹槽,施釉后,凹槽处积釉较厚,略呈淡绿色,形象地表现出象身上的血脉、经络、骨骼的质感,使象的造型更加栩栩如生。同时,釉下青花装饰也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在洁白的胎体上用青花绘制缰绳、鞍座、披搭及宝瓶上的蕉叶纹,简练大方、雅俗相宜。对眼睛的处理更是别具一格,先是在眼睛部位刮去已上好的釉层,露出圆形胎地,在胎地上用黑釉点出一个略小的同心圆,使眼睛的黑白比例更加适宜,色彩对比更加强烈,动物神态更加自然可爱,颇有“画象点睛”的韵味。可爱的造型,精巧的装饰,不愧为一件既有生活情趣、又具艺术美感的瓷塑陈设品。

大象在古代曾作为耕地的牲畜使用,唐代著作《蛮书》中有“象大如水牛,土俗养象以耕田,仍烧其粪”及“象,开南以南多有之。或捕得,人家多养之,以代耕田”的记载,可见象在当时的农业耕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或许是象与农业的关系太密切,同时象又是人们心目中体形硕大、行走稳健的瑞兽,于是便赋予其太平有象的寓意。据传,禹接受舜禅让后,舜陵墓所在的九嶷山突现白象刨土、彩雀衔泥共筑舜陵的瑞兆。这应该是关于太平有象最早的传说。1975年湖南省醴陵市狮形山出土、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的商代青铜象尊是早期象造型器物的杰出代表作品。这件尊为酒器,作象形,象鼻与腹相通,可作流口,背上有椭圆形口,酒可以从此口注入,是一件既具有艺术性,又具有实用性的青铜器。将象的形象装饰到器物上,反映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企盼。

随着佛教信仰的传播,太平有象的题材逐渐加入了宗教的元素。比如八相成佛的佛传故事中,第一相就是“乘象入胎”;以德行第一著称的普贤菩萨的坐骑也是“六牙白象”。唐宋以后,随着菩萨信仰的脱颖而出,带有佛教元素并表现太平有象的题材在雕塑、壁画、诗词等艺术作品中也多有体现。南宋诗人陆游曾写到:“太平有象天人识,南陌东阡捣麦香。”可见集农业文化和宗教信仰于一身的象在那时已经被赋予了太平、喜气的用意,由此太平有象的内涵也进一步抽象升华,寓意“天下太平,天天喜象”。

清代乾隆年间,瓷器生产技艺处于康雍乾盛世的后期,寓意吉祥的陈设瓷五花八门,层出不穷。其中,以太平有象为表现题材的品种比较多见,既有青花,也有粉彩、景泰蓝等品种。这类瓷器目前存世较多,如南京博物院收藏的粉彩太平有象尊,象背上所驮葫芦形宝瓶与象身连通,彩带、披搭均用粉彩绘饰,精湛的工艺突显出器物的与众不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