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观复博物馆成“钉子户”:当民营博物馆“被拆迁”

观复博物馆成“钉子户”:当民营博物馆“被拆迁”

时间: 2010-08-03 10:27:07 | 来源: 《中国商报·收藏拍卖导报》
收藏 >

观复博物馆

近年来,民营博物馆发展迅速,使得它们越来越成为城市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无疑拆迁已是今天城市发展中的一部分,但博物馆的拆迁毕竟不同于其他拆迁。为了让这一特殊文化得以很好传承,我们还是少一点这样的拆迁,对它们多一点偏爱为好。”

观复博物馆成了“钉子户”!作为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位于北京朝阳区大山子的观复博物馆日前却面临着拆迁的窘境,这令许多收藏爱好者和民营博物馆馆主们有些揪心。据了解,观复博物馆已不是第一次面临这样的遭遇,建馆不到14年,却已搬家两次了。让更多人忧心忡忡的是,观复博物馆“被拆迁”并非个例,近年来民营博物馆“被拆迁”事件屡有发生,让本来就举步维艰的民营博物馆更是“雪上加霜”。

逃不过的拆迁命运

观复博物馆于1996年成立,由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创办。在当今众多民营博物馆中,它算得上目前运营最好的民营博物馆之一。然而,从建馆到现在,观复博物馆却不得不因为拆迁问题而几易其所——从最初的琉璃厂迁至朝内南小街,又从南小街搬到现在的大山子。可如今,博物馆所在地大山子又面临着城市规划,在推土机的喧嚣中,一向红火的观复博物馆成了“钉子户”,孤独地伫立在那里。该博物馆有关人士告诉中国商报记者,尽管现在还没有接到拆迁通知,但博物馆周边已经拆成了一片废墟。

杭州第一家收藏馆——高氏相机收藏馆,自筹建至今也因拆迁、房租上涨等原因搬了9次家。该馆馆长高继生告诉中国商报记者,目前当地政府为他提供了一处底层建筑安置藏品,但面积很小,无法陈列全部展品,于是收藏馆被一分为二:鉴定部安置在政府供房里,陈列部则设于高继生家中。两个馆址之间相隔约10里路,坐公车需要45分钟。“一个收藏馆居然要分两处参观,很多参观者对此很有意见。而且这些古董相机的展示环境也不好,展厅潮湿阴暗,真是太委屈它们了。”

事实上,民营博物馆“遭遇”拆迁的事近年来时有发生。像上海民营博物馆——尔冬强民间艺术博物馆,就因拆迁只好宣告关闭;兆吉明轩博物馆据称是江西景德镇第一家综合性私人博物馆,但是由于拆迁,博物馆被迫迁移,馆主多次向主管部门申请批地手续却一直未得到批准,只好把博物馆开在家中;被称为全国首家民营摄影博物馆的北京三影堂艺术中心,日前也接到了拆迁通知……

拆迁之后的伤与痛

一直以来,困扰民营博物馆生存的是资金问题。“可谁想到,对于一些经营不错的博物馆来说,拆迁却让他们苦不堪言”。京城艺术品市场人士陆小姐告诉中国商报记者,她第一次去位于大山子的观复博物馆,当时所开放的展厅还很小。但后来就大不一样了,年年都有变化,从陶瓷馆、家具馆,到油画馆,再到门窗馆……博物馆不断完善着,“这是一个很现代化的博物馆,可这么好的博物馆怎么说拆就拆呢?”

“每次搬家,我的藏品都会损坏一批,光是维修因为搬家而损坏的相机就是一笔很大的开销。甚至有时候因为搬运起来太困难,一些藏品只能当作废品处理,实在是太心痛了!” 在高继生看来,已经搬家9次的收藏馆,仍然前途未卜。古董相机如此,瓷器、古家具等艺术品同样会因搬家而“遭不测”。

上海是目前拥有民营博物馆最多的城市,也曾经发生过一些博物馆“因拆而迁”的案例。对此,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上海市收藏协会会长吴少华认为,不少民营博物馆都是在城市尚未规划之前建立的,这些博物馆馆主往往会将馆址选在相对便宜、空间较大的城乡结合部。但是随着城市扩建,他们的博物馆难免会面临拆迁。据吴会长介绍,有一些馆主当初凭着满腔热情办馆,甚至都没有拿到馆址产权,有的还属于违章建筑。“民营博物馆遇到房地产商拆迁必输无遗,因为房地产开发有相应的法律做保障,可是博物馆没有。缺乏这层保护,又没有政府的支持,只有少数馆主可以与开发商交涉一番,这让民营博物馆往往不堪一击。”

不过,在记者采访中,一些参观者却认为,博物馆拆迁不是问题,只要藏品没有变,在哪里展示都是一样。社会学者朱中原却对此并不赞同。他认为,博物馆本身与藏品同样珍贵,而且按照审美习惯,同一件东西出现在不同的地方会体现出不同价值,“一件瓷器,要是在一个很糟糕的环境中观看,那很多参观者会认为它不过是个盘子、罐子,可是当身处环境考究的博物馆中,它就会显出档次来。在不一样的展示空间中,参观者感受到的文化氛围与内心领悟都是不同的。”

还有业内人士认为,博物馆本身会承载文化记忆,因此博物馆绝不能经常搬迁。一座博物馆需要百年以上积淀,才能承托历史。如果一些民营博物馆由于不停搬迁而不停丢失属于自己的记忆,那么不管发展多久,我们都不会拥有像美国盖蒂博物馆、意大利贝利尼博物馆那样优秀的私立博物馆。更何况如果明知道在一个地方不能久留,那么谁还敢竭尽全力地在这块土地上投入金钱与精力呢?北京古陶文明博物馆馆长路东之日前就对媒体表示,他一直想找块地,建设一个永久性的博物馆,可是至今未能如愿。他认为,好的地块价格难以承受,荒村旷野又不适合建博物馆,而短期租块地,说不准哪天就要搬迁。

拆迁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规划部门是不是应该对文化产业照顾一些呢?中国博物馆学会民办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肖秉侠认为,拆迁本身无可厚非,不仅是民营博物馆,国有博物馆也不排除会面对拆迁问题。但是对于一些已经被公众认可的民营博物馆,规划部门在拆迁之前应该先妥善安排好新馆址,并且将拆迁后续工作做到位。“毕竟一个城市需要文化产业撑腰。”吴少华很赞同政府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将民营博物馆纳入城市文化发展大格局,“需要政府的切实引导,才能帮助民营博物馆争取合理权益。”

就拿江西首家民营博物馆南昌宝林书画藏品博物馆来说,在2008年也接到了一纸拆迁令,但是宝林博物馆所在区政府、市文化局、市规划局、市侨联、乡政府一起协助馆主胡宝林请求主管部门保留馆址。经过两年努力,“文化钉子户”宝林博物馆得以保留。“善待文化就是善待自己,政府能够善待文化,博物馆才有生存空间”。馆主胡宝林这样告诉记者。

需要特殊对待

面对民营博物馆与城市建设之间的这场博弈,不少业内人士提出,虽然国家及一些地方政府在近几年出台了鼓励和发展民营博物馆建设的相关政策,但在城市建设中,还是需要“特殊对待”民营博物馆,而不是说拆就拆。

南开大学博物馆学教授刘毅告诉记者,如果博物馆正好位于拆迁规划带,博物馆本身又不是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那么虽然很遗憾,但要拆迁也是没有办法的,而且是正常的事情,“不光民营博物馆,一切建筑都应该服从拆迁安排”。肖秉侠则认为,我国现有民营博物馆的发展并不平衡,比起“拆迁危机”,管理方式不当、藏品质量不高、资金短缺等才是大多数民营博物馆主要面临的问题。

据统计,目前我国共有登记在册的民营博物馆380余座,而民营博物馆如何生存发展已经成为重要问题。不少人士呼吁,民营博物馆想要发展壮大,不仅在于经营管理者本身的努力,同时也需要来自社会的力量。面对困难,民营博物馆其实有多种力量可以依靠。朱中原认为,民营博物馆可以依靠经济实体,通过实体经营赢利来购买办馆场所与支持博物馆的运转;或者依靠社会资助,请收藏家、拍卖公司等伸出援助之手,为博物馆提供办馆场地或持续的资金支持,“毕竟帮助民营博物馆其实也是回馈社会的一种方式”。

在吴少华看来,民营博物馆自身的努力同样重要。“时代在变,对文化产业建设的要求也在变,这么多被拆迁的案例发生也是一种启示,这要求私人博物馆馆主一定要拿到房产证,用规范的成立手续与程序树立自己的地位,这样遇到问题才能维护自身应有权益。”

毋庸置疑,近年来,民营博物馆发展迅速,使得它们越来越成为城市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无疑拆迁已是今天城市发展中的一部分,但博物馆的拆迁毕竟不同于其他拆迁。为了让这一特殊文化得以很好传承,我们还是少一点这样的拆迁,对它们多一点偏爱为好。”媒体人士李先生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