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书法家辛文山的成功之路

书法家辛文山的成功之路

时间: 2010-06-28 18:00:06 | 来源: 国际金融报
书法 >

我所认识的书法家辛文山先生,是经过长期临池、研究,并经过痛苦煎熬(这种痛苦实际上是快乐的极致)成为一名真正的书法艺术家的。

辛文山书法初从晋唐入手,颇具功力后,复从秦篆开始研摹,自上而下于汉之隶、魏之楷、然后于行、于草,并几经反复。具体说他先打下汉隶的扎实基础,又进一步用功于魏碑。有了汉隶与魏碑这一基础,他便避开了无药可医的俗境,然后得心应手,长期反复游艺于历朝历代的长途中。

辛文山曾把艺术注意力停留在宋代的“苏、黄、米、蔡”书法四大家身上,特别爱上了黄庭坚。因为黄庭坚的书法艺术特色鲜明,“生、新、老、辣”。“学黄”是一条探险之路,他没有回避,在遍学历代大家的基础上,大胆尝试草书以黄为突破口,用他的话说,学黄使他的书法拉大了虚实的空间,从根本上解决了聚散问题,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奇险之境。

为了强化草书的节奏和旋律,他又尝试对徐文长、祝枝山、陈白沙、傅山等狂放派书家艺术进行批判性继承,大胆汲取这一路书家一任天然,博大率真的一面,并将其充实到自己的作品当中,别开生面。

辛文山日常临池的功课,可以堆成一座小山,他用过的笔,也可以堆成一座小山。这两座“山”,是埋葬失败的冢,也正是辛文山成为真正书法家的实物佐证。

黄庭坚书法的成就,不仅在技术方面,更在于他高深博大的学问。黄认为:“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意思是,学书法绝不是一个技术问题,需要有道义和学问。辛文山有鉴于此,亦能沉溺经史子集,有得于心,乐此不疲。正因为如此,辛文山的书法不俗。正因为不俗,他的书法才真正具备了“生、新、老、辣”,“境生象外”的艺术特质。

辛文山师从林散之,不但努力学习书法笔墨技巧,也十分注重学习林老为人和积累学问的态度。辛文山除了日常工作外,总是埋头从事书法笔墨的磨炼,遍临古今名碑名帖,他在读书、习字、漫游中求乐,不为虚名去炒作,不为金钱去伤身,与世无争。

辛文山先生还有相当高的悟性。悟,是在长期实践中得出来的。但是辛文山的悟,还有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和黄庭坚一样,喜欢禅学。禅学,其实并不是多么高深的学问,只是在“安静寂定”当中,善悟人生的道理而已,黄庭坚通过禅学悟到的人生哲理当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味必亲尝”。

因此,我们可以总结说,没有技巧,不可能成就艺术;没有学问和道义,不能使艺术升华。没有悟性,根本就不会懂得这一点,更不能实践这一点。“大声不入于里耳”,“名由实生,故久而益大”,文山已得书家之实,不久必得大名。

俞律 二〇〇六年春于南京大阳沟(文章有删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