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在参观刘家科的作品。
“文学与书法·刘家科新作展”6月18日在关山月美术馆开幕,作为一次文学和书法相结合的独特展示,本次展览吸引了包括书法评论家胡传海和作家杨争光等在内的多个领域专家学者,一场以“文学与书法”为题的探讨也就此展开。
形式与内容的双重创新
刘家科的书法展引起了一场文学与书法融合的讨论,在展览开幕式之后的研讨会上,来自北京、深圳、浙江、河北等地的专家学者对此各抒己见。把文学和书法相结合,用自己的笔墨表达自己的文字,刘家科这一接续古人的现代创举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肯定。浙江美术馆副馆长斯舜威认为,刘家科的书法是在内容与表现形式上的双重创新。
书法作为传统艺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稳固的规范,“规范自然是个好事,但是当规范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时,就会产生下一步如何前进的难题了。”在这一点上,由于没有对应的西方艺术门类,书法面临比绘画更加困难的境地。而刘家科正在尝试打破传统形成的规法,形成新的书写形式和理念。
《书法杂志》执行主编胡传海说,古代书法家所达到的诗书画意境,是现代人难以企及的。现在,各门类的艺术精细化,作家用电脑来写作,书法家临摹古人过活。再难以达到诗书画浑然一体的感觉,血肉分离,文学与书法也分离了。而看刘家科的书法,却给人一种“久违了”的诗意感受。刘家科的书法形式多样,有民间手写的便条,有专门抄写的大手稿,还有娟秀、随意的札记手稿,里面甚至有作者随意涂抹的痕迹。作品形式布局很独到,有很强的对比和张力。这让胡传海看到了文学与书法两个艺术门类冲撞后产生的新契合点。
代表一种回归的潮流
“做文学的人不写字几乎是不可能的,古代大散文家同时是书法家,这一点也不新奇。写字与文学本来就是水乳交融的。写字本身是用一种方式来承载两种功能。”在深圳报业集团副总编辑侯军看来,刘家科的书法让人们看到了书法和文学重新融合的可能性,预示了一种回归的潮流。他认为文学与书法的载体都是文字。文学用文字表达对社会的思想看法,书法则是表达书法家个人的感情。“现在的书法家基本上是抄诗家,用别人的语词,书写的是别人的作品,在抒发个人情感方面有缺失。”而刘家科的展览,则让人们看到了两种艺术联体回归的可能性,刘家科的作品把文学拉回到纸张上去,使文学有了温度。
而深圳文联副主席杨争光则强调,“回归”不是为了回到过去,而是为了滋养现在。用电脑创作的现代作家表达的是现代人的情感。艺术家一方面要有自身的坚守,另一方面也要变革,找到和现代生活合拍的东西。
“刘家科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写出了自己的东西,而且将现代人的情感追求、生活方式注入其中,每一幅作品的内容、表现手法等都有很多设计因素,不再是‘白日依山尽’之类的古诗词”,杨争光说:”这个展览对我来说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这既是一个文学的展览,也是一个书法的展览,这些作品可以培养观众以观看书法作品的方式进行文学阅读。这对我也是一个鞭策。”
感受到朴素清新的乡土气
在本次展览中,刘家科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乡村记忆》备受关注,这套作品表现的是北方农村最“俗”的生活,但在《中国书法》编辑吕书庆却在其中感受到了清雅的气息。他认为,这来源于刘家科深厚的文化素养,所以他的作品能够让观众感到一种朴素清新的书卷气。刘家科笔下流露出来的清新洒脱也让他印象深刻。“现在许多书法家很用心地临帖,却让学到的东西成为枷锁,没办法发展出自己个性的东西。”他认为刘家科书写自己的《乡村记忆》,用的是自由奔放的行草和章草,才得以书文合一,产生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青年文学》副主编张瑞田和吕书庆的看法殊途同归。他从文学角度认识刘家科的书法作品,却同样在其中看到了深厚的传统功底和个人风貌。“刘家科的探索可以说找到了书法的现代意义,他的手稿,比如说作品‘拜年’,传达了一种世俗情感,具有浓厚的生活意味,即邻里乡亲通过拜年这种方式来消除仇恨,这是中华民族表达诗意的地方。在坚持了传统书法所固有的稳定性的同时,刘家科又在形式上进行了探索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