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渡海大师甲子书法展墨迹沁出人生悲喜(图)

渡海大师甲子书法展墨迹沁出人生悲喜(图)

时间: 2010-05-31 22:54:59 | 来源: 国际在线-《世界新闻报》
书法 >

溥心畬 行草中堂 (53×33cm)本版供图/台湾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

本报记者/傅蔷

1949年,蒋介石政府迁往台湾,一批在中国现代文学界、思想界和教育界卓有名望的大师级人物也选择渡海赴台。当年那一批知识精英,他们的命运在我们的记忆中是不连贯的。

台湾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于今年年初举办的“国之根基——大师渡海-甲子书法展”,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这一特殊文人群体的新视角。展览展出了从1949年到2009年60位渡海贤达的书法作品共100幅。那个大时代的变迁透过字纸,迎面扑来。

书作之外别有景致

台湾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吴国豪主任通过电话告诉《世界新闻报·鉴赏中国》周刊记者,此次展出的100件作品,大部分是大师们在台湾时期完成,也有一些是大师早期作品,如胡适、林语堂和于右任的书作。

展览将渡海来台的大师们分为文化、教育、宗教三个类别,文化中又分文学、书画和新闻出版三类。作者既有五四运动战将胡适、傅斯年及罗家伦,也有学术巨擘如钱穆、吴敬恒、蒋梦麟、林语堂和董作宾等。

策展人为每件作品配上了书家的照片、小传和年表等资料。虽是片言只语,也能让观众在细读书作之余,看到书家在作品之外的人生命运。

展品中有一幅胡适抄给好友张隆延先生的新诗《扔了?》,是胡适1926年为情人曹诚英所写的旧作:烦恼竟难逃,还是爱他不爱?/两鬓疏疏白发/担不了相思新债。/低声下气去求他,/求他扔了我。/他说,“我唱我的歌,/管你和也不和!”身为五四运动一闯将,胡适留下了大量白话诗文,就如同他的一生一般饱受争议,而他引领的自由主义风潮也影响至今。

著名画家余承尧先生的一幅草书立轴(40×59cm),如“一笔书”一般行云流水。余老一生富于传奇色彩,年近60始提笔习画,却开创了中国山水画一代新风。

1949年,蒋介石政府把当时中国大陆最好的一批学者带到了台湾。许多台湾人认为,正是渡海大师们共同造就了台湾在文化、教育等人文方面的蓬勃发展。这次展出的许多名人手迹,虽然只是公文或手稿,也多体现出其本行本业的特色。

“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的信札和稿本,完全是他在“中央研究院”研究的心得和考古手稿;一同展出的还有一件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信札,“那是一件写给出版单位的回信,大意是收到了对方的公文,非常罕见。”

有趣的是甲骨学者董作宾书写的“甲骨文”。一般采用条幅的形式,用朱墨表现。为推广甲骨书法,董作宾书作旁边都有楷书和行书的释文,他常拿这样的条幅送礼。

渡海大家带来精致书风

既是渡海大师书作,就不可不提书画界的“渡海四家”——于右任、黄君壁、台静农和溥心畬,“四家”作品均在展览中露面。吴主任说,“台湾早期书画风格是粗犷的而不是细致的,渡海四家的传统功夫在当时的中国是最好的,正是他们把中原的明清传统风格带到台湾来的。”其中成就最大的还属于右任。

中国近代杰出的书法家于右任融合诸体,以雄豪婉丽、苍劲奇宕开创了一代书风。此次展览中有6幅于氏书作,分别是草书3幅、2幅魏碑和1幅行书,也代表了他一生书风的转变。此次展出的魏碑《翠亨村纪事》,是于右任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时期的作品,另一幅51×226cm的行楷立轴《题孟浩然诗》也是于氏旧作,书作遒丽明快,极好地体现了“于体”的特色。同时展出的草书《牧羊儿自述》是于右任的自述诗,对开,是书法家的早期书作。

于氏对于书法的兴趣始于棱角分明的北魏书体,后转向行书,两类书体是他日后心摹手追的主要内容。

吴主任介绍说,五四运动时期,一些中国学者认为,中国比西方落后,就因为花了太多时间在写字上,希望以罗马拼音取代汉字。于右任也有这样的隐忧,也想让中国人减少写字时间,于是想到减少笔划。他找来10个助理,从唐宋以降的汉字中挑出60万个草书字,由他甄选、改进,终于编成《标准草书》第十回版本,并引来大批追随者。于右任不把写字当成书法,而是让社会大众都来学习标准草书,因此把草书往美观和易识两个方面发展。“右老的草书运动在台湾没有成功,但造就了他在草书方面的个人成就,有点无心插柳的意味。”吴主任说。

勤于挥毫,使得于右任留下了大量精品。“这20几年来大陆、台湾和世界各地的拍场上至少有2万件于右任的作品在流通。”吴主任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