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那年,我体重160斤。就篆刻创新问题,我说过一段话:我出生时7.5斤,现在160斤,创新的这152.5斤是在原来旧的7.5斤基础上增加的,要是割去原来旧的7.5斤,152.5斤是生长不出来的。推陈出新、继承发展的道理也不例外。”4月25日,在江苏无锡召开的“2010中国书协篆刻艺术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既当代篆刻创作论坛”上,中国篆刻研究院院长、西泠印社副社长、中国书协篆刻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韩天衡的这一番“割肉”比喻,把篆刻旧与新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来自天南地北的中国书协篆刻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及当代篆刻创作论坛特邀代表,纷纷就当代篆刻各方面前沿问题展开理论探讨。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兼秘书长赵长青,中国书协副主席、中国书协篆刻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言恭达,中国书协顾问、江苏书协主席尉天池,江苏省文联书记、常务副主席王慧芬,无锡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立人分别致词与讲话,对该高级别的篆刻活动的举办予以热烈祝贺和良好评价。期间,言恭达还作了2009年中国书协篆刻艺术专业委员会年度工作报告。
如果说“缺风格”的当代书法的繁荣多数体现于行草书的话,那么“缺钱”的当代篆刻的繁荣则更多体现于它的全面发展。写意印风、现代派篆刻、元朱文、铁线篆、鸟虫篆、秦汉印、古玺、肖形印、肖像印、符号印、流派印及调和派都一古脑儿“地涌天宝”,而且小制巨章、阴白阳朱信手拈来。除了传统篆刻大省大市如江浙京沪,山东、河南、深圳、陕西、黑龙江、湖南、四川等地的篆刻也如火如荼,少壮派精英凭借有利的大量篆刻出版物和篆刻实物的参照,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作了一批可以期待历史检验的优秀篆刻作品。而且这些作品更具独立的篆刻风格倾向,是只为篆刻本位存在而存在,不必为了迎合服务书画而牺牲独立品格。在入印内容方面,当代篆刻几乎无语不用,严肃的、调侃的、新闻的、诗意的、俚俗的,长长短短,丰富多彩。对篆刻边款创作的重视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真、草、隶、篆、行,图文并茂;单刀、双刀,刀刀见功。个人印谱、印屏形式制作已经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为人津津乐道。篆刻展示天女散花,篆刻印材形形色色,篆刻市场股指普涨,篆刻收藏方兴未艾。礼品篆刻的概念千年一遇,甚至作为国礼进入世界视线,至于“中国印”的北京奥运标志风靡全球,篆刻“非遗”成功,传为佳话。中国印学博物馆的创建、中国篆刻研究院的设立、篆刻展览的独立举办、篆刻碑廊的登场、雨后春笋般印社团体的壮大,扩大了篆刻的知名度,加强了篆刻研究的力度。篆刻美学、篆刻理论、篆刻鉴赏、篆刻考古、篆刻技法深深吸引有志于篆刻学的理论工作者和爱好者的眼光,研究成果不断刷新。篆刻家和书法家一样被社会尊重和认可,许多修养全面的画家、收藏家十分主动地出代价请篆刻家为自己治印,一线顶尖篆刻家丝毫不逊一线书法家的牌价,篆刻的吃香,圈内圈外,“听取蛙声一片”。
当代篆刻存在的不足,大家也多不护短:精英化程度不够、篆刻评论选机制有待完善、篆刻批评薄弱、篆刻工艺化倾向的利弊得失未引起重视、篆刻探索浅尝辄止、懂印石的多懂篆刻的少、篆刻队伍良莠不齐等等。
2010年中国书协篆刻艺术专业委员会工作计划还包括:主办“当代篆刻名家邀请展”(黑龙江书协承办)、主办“全国重点印社联谊交流会”、编辑出版《当代篆刻创作与审美研究论文集》、筹备当代篆刻艺术博物馆(设在镇江丹徒“中国米芾书法公园”)。
出席活动的主要嘉宾、委员和特邀代表还有:熊伯齐、黄惇、陈振濂、刘一闻、崔志强、苏金海、朱培尔、张公者、骆芃芃、赵熊、徐正濂、薛元明、李庶民、蔡大礼、谷松章、翟万益、范正红、谢钦铭、柳青凯等,江苏书协、无锡书协李啸、孙璘、衡正安书法名家等以工作人员身份协助会务工作,显示了江苏一流的书法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