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书法

书法与现代视觉艺术的精神图式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4-23 13:32:52 | 文章来源: 李平的日志

然而矛盾化冲突并没有真正解决,界线也没有划清,我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艺术家的身份复杂性,为数不少的艺术家处于一个中间派的立场上,对于双方的艺术活动,都有所介入,身份时常转换,立场不够坚定。

参考几次重要性艺术活动的文献资料我们会看清:

1985年10月15日-29日,《中国现代书法首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展出张仃、黄苗子、王学仲、王乃壮、李骆公、古干、马承祥、朱乃正、苏元章、谢云、戴山青、左汉桥、邓元昌、许福同、阎秉会、林信成等人

1989年2月5日-19日,由高名潞等人策划的《中国现代艺术大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展出186位艺术家的293件作品,包括绘画、雕塑、录像、装置、行为等。期间两次闭馆,在社会各界引起极大轰动。内有徐冰、谷文达、阎秉会、刘子建等人作品。

1997年12月5-8日,中国现代书法发展晤谈会在南京中山陵八号东苑宾馆举行。与会正式代表九人,卜列平、文备、魏立刚、张强、朱青生、傅京生、杨应时、王南溟、庄天明。前后共举行五场讨论会。会议决定成立一个全国性的现代书法组织,暂定名为中国现代书法学会(后正式定名为中国现代书法艺术学会)。

1998年11月28-30日,中国现代书法发展战略研讨会在江苏高邮召开,会上正式宣告成立中国现代书法艺术学会。选举凌继尧任学会会长,文备、卜列平、张强、魏立刚、阎秉会为副会长,文备兼任秘书长,杨应时任副秘书长。并成立了常务理事会、理事会、各专业委员会。聘请顾问、名誉会长、名誉理事若干。首批会员30余人,大部分是成就突出的现代书法艺术家和理论家。学会会址设在南京东南大学文学院。

因此所谓的“现代书法”群体内部,就出现了不同的分化,一类是以上所提及到的一批具有革新精神传统书法家,他们大多有着扎实的传统功底,所以在“现代书法” 的名分问题上,也表现的犹为激动,他们强烈渴望被书法界认同,并且积极推动传统书法的革新,具有极强的责任感,同时他们也是被那些传统书法工作者极力排斥的对象。同时积极捍卫“现代书法”山头的纯洁性。

还有一类则比较特殊,他们对于传统书法没有太久的浸淫过程,大多受过学院教育,他们思想革新性很强,对当代艺术大潮有着很强的迎合心态,这与'85美术新潮以来西方现代艺术(尤其是抽象绘画)在大陆艺术界的流行有关。同时他们对于自身传统文化营养的吸收又有着很强的敏感性,他们并不在乎“现代书法”的名分问题,也从不以书法家自居,他们所感兴趣的是现代艺术形式与书法元素的实验问题,朱青生则是此类的代表人物,他说:“我从来就不是"书法界"的成员,更不配称"现代书法家"。我天生喜欢现代艺术的实验和尝试,经常涉及书法资源,自认为自己做得并不完美。只是觉得任何人--即使不是书法界的人,如果已经实验过了,其他人就不必同水平重复再试,而是要在他的基础上向前发展,要做的比他更好”。王南溟1991年11月在上海美术家画廊举办的"上海现代书法展"。他提出了一个颇为前卫的观点:"现代书法"就是"非书法"或者"反书法"或者"破坏书法"。这一观点在他后来的专著《理解现代书法》有所阐述。王南溟始终在批判和否定传统书法创作,思考传统文化符号在新时期的再利用价值。这种观点和朱青生所坚持的主张大致相同。

如果仔细剖析这一类的艺术家,我们就会明晰一个问题,将此类艺术家及艺术作品和传统书法进行比较,无疑没有价值,进行这种无根据的批评就更显得没有道理。

以上观点来看,就艺术精神而言,这两类人都具有可贵之处,一个是对于传统书法再发展的革新者,一个是将书法作为的视觉化语言不断的实验者,对于后者的研究,也就构成了我们对于现代视觉艺术如何就书法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做为元素进行实验的过程,我想在这个过程里,书法已经丧失了原本独立精神属性,只是一种参与的状态,是以一种精神图式的概念出现,被广泛的艺术载体形式所收容,也就是说是不是“现代书法”已经不在重要,重要的是它为我们的现代视觉艺术实验提供了参照的可能和可以利用的资源。汉字书写作为独特的文化符号,进入当代观念艺术。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