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2010·沙孟海年”系列学术与纪念活动启幕 浙江书坛名家追忆沙老

“2010·沙孟海年”系列学术与纪念活动启幕 浙江书坛名家追忆沙老

时间: 2010-04-16 20:09:37 | 来源: 今日早报
书法 >

沙孟海作品

假如把当今的浙江书坛视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沙孟海就是那宽厚博大的树根。距离沙孟海离开已近20年,但直至今天,他的深厚学养与高尚品格依然浸润着浙江书坛。

昨天,近百位浙江书坛名人集聚杭州西湖美术馆,以一个展览纪念沙孟海先生诞辰110周年。时间倒转三十年,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怯生生地拿着自己的作品登门请教沙先生的毛头小伙。今天的他们,都以自己是沙孟海徒子、徒孙而自豪。

白发苍苍的老先生

低调的展览仪式

为了纪念平和的沙老

展览名为“积健为雄·浙江省书法家协会沙孟海研究委员会作品展览”,展出了百余件沙孟海研究委员会委员精心创作的作品,包括朱关田、刘江、章祖安、沈定庵、马世晓、金鉴才、卢乐群、骆恒光、陈振濂、王冬龄、鲍贤伦、祝遂之、赵雁君等名家名作。

尽管列席的都是浙江当代书坛的大人物,但与许多高调、隆重的展览不同,昨天的展览开幕式只进行了短短十分钟,没有冗长的致辞,更没有隆重的仪式。

前列,朱关田、陈振濂等当今浙江书坛顶尖人物都主动站到了角落。中间位置,请来的是一位位气定神闲、头发花白的老先生——刘江、章祖安、马世晓。平日鲜有露面、85岁的老书法家沈定庵也特地从绍兴赶来,令许多人大感意外。

在场的人们,都曾受教于沙老,深深懂得沙老生前的平和低调。在纪念这样一位老先生的场合,刻意的仪式是多余的。展厅里,交融的是一份充满敬意的温暖。短短的开幕式结束后,许多白发苍苍的老先生留了下来,扶着老伴,或伴着当年的师兄弟,细细看起展览。大家对着墨迹,亲热地唠着往事。“喏,这个说的是沙老那段故事。”“这段话出自沙老的《沙村印话》。”这样的融洽氛围,想来必然是源自当年沙老浸润在后辈心中的那份暖意。

“2010·沙孟海年”启幕

后辈不忘沙老学问人品

“为金石与书画一代传人”

言谈间,许多人主动念及沙老的学问和人品。在后辈们看来,沙老的人品、艺术和学问都堪称完美。沙孟海生前经常要求学生除了学书法外,还要兼修其他学问,究其用意是希望从事书法的人,要以学问为根基,境界才会日臻高致。同时代的艺术家陆维钊曾说:“一般人只知道沙孟海先生的字写得好,哪里知道他学问醇厚才有这样的成就,‘字如其人’就是这个道理。”

昨天展出的作品,多是后辈书写的沙老诗词和文章段落,字里行间呈现了一个鲜活立体的沙孟海。

沙老当年在中国美术学院的研究生弟子朱关田、王冬龄、祝遂之和陈振濂,如今都已是中国书坛的中坚力量,他们都带来了自己的作品。中国书协副主席、省书协主席朱关田写道:“为金石与书画一代传人”。他说,这其实是沙孟海在吴昌硕去世时为其题写的挽联。而在弟子看来,这也是对老师本人恰如其分的一个评价。

短短一句话,也带出了两代名师颇有戏剧性的交往。1924年岁末,吴昌硕先生在海上词人况蕙风家闲坐时,发现了沙孟海雕刻的印章,当即挥笔书道:“虚和整秀,饶有书卷清气”。得到大师如此评价,沙孟海激动不已,不久就拿着自己新刻的作品登门求教,后来两人成为良师益友。

而蒋北耿的作品,则重现了当年沙孟海题写灵隐寺大雄宝殿匾额的故事。1955年,杭州重建灵隐寺正殿,匾额“大雄宝殿”长八米、高三米,每个字都得要一米多见方。谁能写这样的擘窠大字?浙江书法界泰斗张宗祥力推沙孟海来执笔。

沙孟海回忆这一段时写道,“我只得用三枝楂笔扎起来,铺纸地面,移步俯写,勉强应付。我对人说,我写此匾如牛耕田也。”当时沙孟海已五十六岁,尽管大家都叫好,但他自己对这次创作并不满意,于是在日记里写道“我听了十分惭愧。”

据悉,省书协于去年夏天专门成立了沙孟海研究委员会,昨天的展览是“2010·沙孟海年”系列学术与纪念活动的启幕之展。接下来,“沙孟海特展”、“沙孟海论坛暨中国书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沙孟海全集》首发式”、“ 沙孟海奖·第七届全浙书法大展”、“若榴花屋——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等活动还将陆续推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