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笔墨师古且出新——我看范曾先生的笔墨新意

笔墨师古且出新——我看范曾先生的笔墨新意

时间: 2010-03-11 08:55:14 | 来源: 艺术中国专稿 作者:王晓波
书法 >

范曾先生(1)他本人曾自谓“名满天下,谤满天下”。我认为范曾先生对中国绘画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早己形成了有别于其它油画水彩画的自身独特的"笔墨规矩"。中国绘画中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泼墨、仰或工中兼写,其独特的用笔、用墨等都形成了程式化、符号化的各种规范。我们从中国传统艺术语言出发,范曾先生的绘画和书法作品功夫深厚己不必多说。我所谈及的所谓"笔墨规矩",即因中国绘画艺术传统之“法”而起。我或我们很多人早年或在现正是在学习中国传绘画笔墨而与这些"笔墨规矩"结缘。我在早年习画时,就为了练习好白描就临摹过范曾先生的“铁线描”,正如现代物理科学和现代哲学观念中指出的由于“关系参量”的构成,与此“关系参量”的认知也就构建了“现象、实在和存有被限定在一组本质上不可分离的关系结构中”(2)。

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创作就是画家用我们所学的、所领悟的“笔墨规矩”根据画家本人的心得呈现于作品中。即一种“心物一元”(3)的物质与意识的统一。

传统笔墨、画家的创作、艺术作品所构成的关系,这就是我们阅读、解析、评论、批判的基础,也就是与此相辅而成的“关系参量”。

因此,我站在围绕中国传统绘画"笔墨规矩"上,我认为:范曾先生的人物画中国画的“骨法用笔”(4)里不仅能读出“以书为骨”的笔墨功力,加上范曾先生的国学修养,诗、书、画、印全才及其建树,我很自然地能从范曾先生的书画作品中体悟到的诗、书于中国画的意境,亦能感受范曾先生“以诗为魂,以书为骨”的显著特色。因此,现代哲学的“关系参量”正是我们解读范曾先生书画艺术的切入点。

1938年生于书香之家,自幼即学习历史、文学和绘画,1959年考入天津南开大学历史系。两年后转入中央美院研究美术史,后又转入中国画系学习。他先后师事吴作人、李可染、蒋兆和、李苦禅、刘凌沧诸位名家,深得教益。1962年范曾毕业后分配到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70年代末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教。后来他又筹建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任系主任。范曾作画主张用石涛"一画论"之精义,力追天籁之境,精于白描,尤喜写意人物。为表现历史人物之神韵,他潜心研究历史,悉心揣摩古今中外诸名家之作,他特别推崇陈老莲和任伯年。范曾的历史人物画清新典雅,潇洒飘逸,诩诩如生,呼之欲出,风骨独具。1979年他首访日本,被日本誉为“近代中国十大画家之一”。他先后于香港、日本等地多次举办个人画展。擅长中国人物画,兼长诗文、书法。《灵道歌啸图》等藏于日本冈山范曾美术馆,《八仙图》等藏于中国美术馆,《秋声赋》等藏于美国伯明翰博物馆。出版有《鲁迅小说插图集》《范曾书画集》《范曾画集》《范曾吟草》《范曾书画集》《范曾怀抱》《范曾自述》等。范曾作画主张用石涛“一画论”之精义,力追天籁之境,精于白描,尤喜写意人物。

范曾先生在绘画、书法等领域的造诣颇深,范曾亦自谓“名满天下,谤满天下”,同时范曾之“狂”在艺术圈内亦无人不晓。就在范曾先生的“骨法用笔”里,一些人教条的体会这种中国传统参量关系,而使误读误谈的事时有发生。


误读一:一些人认为他的人的画用线是“写出来的”?

误读二:一些人又认为他的书法用墨是“画出来的”?

按照这些误读误解者的理解:范曾先生的“骨法用笔”又应该怎样呢?但不得而知。

如果让我来说,这正是范曾先生因循传统功夫而出创新之举!

如果说,这都要成为所谓“罪状”的话,我看这洽洽是范曾先生在笔墨功夫上对中国书画的两大突出贡献!

殊不知,多少艺木家为了中国笔墨“写”的功夫入画成为他们终身不懈地追求。范曾先生的以写代画,中锋游走,写线达形,以形传神,以至化境。这难道有错吗?“骨法用笔”的用线功夫谁人可比?我真不明白,这些人是怎么理解中国笔墨中”关系参照”的呢?

我们再看范曾先生的书法,范曾先生的书法自成面貌风格。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而又年青的艺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中国书法在全世界一直散发着独有的艺术的魅力。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长久以来存在着两种追求:一种追求古人法度,一种追求师古不泥古乃至变革创新。尤其是在中国书法走向内在精神的现代化的今天,己不简单地仿效前人在书法艺术的形式、结构、线条等外在形式,而是通过学习、继承,在融汇中贯通古今来体现时代精神和特征而呈出多元化的局而面。启功(5)主张学书要破除迷信,他说“或向学书宜学何体,对以有法而无体。所谓无体,非谓不存在某家风格,乃谓无某体之严格界限迪也。以颜书论,多宝不同麻姑,颜庙不同郭庙。至于争坐、祭侄、行书草稿,又与碑版有别。然则颜体竟何在乎?欲宗颜体,又以何为准乎?颜体如斯,他家同例也。”(6)

问题正是在这书法的用笔用墨的变化里,能不得破除迷信?能不能大胆运用笔墨?能不能呈现出真正的个性化的新特征?

正是由于范曾先生的胆识和气度,他做到了。

故,我要问、我要说---

出新风格、创新格局、立新特色、呈新体法又为什么不可变一变传统笔墨呢?

2010年新春元霄 於深圳南山

注释:

(1). 范曾:字十翼,别署抱冲斋主,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书画家、诗人,1938年生,江苏南通人,现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文学院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 出自:罗嘉昌《关系实在论:纲要和研究纲领》东方出版社1994。

(3). 心物一元:多用于佛经讲解中,即为形相的外境与无形相的心相互不可分离,所以二者统一于一元。亦即物质与意识的统一。

(4). 骨法用笔: 出自古代南齐谢赫的画论《古画品录》六法之一。“骨法用笔”或“骨法,用笔是也”,是说所谓骨法及与其密切相关的笔法。谢赫之后,骨法成为历代评画的重要标准,这是传统绘画所特有的材料工具和民族风格所必然产生的相应的美学原则,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绘画民族风格的完美发展。

(5). 启功: 启功,字元白,也作元伯,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书画家、文物鉴定家、诗人,国学大师。满族,爱新觉罗氏,是清世宗(雍正)的第五子和亲王弘昼的第八代孙。启功先生是当代著名学者、画家和书法家。他著作丰富,通晓语言文字学,甚至对已成为历史陈迹的八股文也很有研究;他做得一手好诗词,同时又是古书画鉴定家,尤精碑帖之学。

(6). 出自: 《启功给你讲书法》中华书局200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