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陈振濂把书房从杭州搬到北京

陈振濂把书房从杭州搬到北京

时间: 2009-12-04 20:34:46 | 来源: 今日早报
书法 >

陈振濂

昨天上午,“意义追寻——陈振濂书法大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拉开帷幕。伴随着贝多芬交响乐《命运》,陈振濂发问的表情凝固在美术馆过厅的荧幕上。边上,是他的书桌、书柜、还有他几十年来出版的数十部书籍……他从杭州搬来了自己的书房,让观众阅读到真实的他。

在这个30平方米的书房外,却是一场令人叹为观止的书法展,长36米、高5.4米的草书《李白长歌<梦游天姥吟留别>》犹如万马奔腾纸上,八大类200余件展品不仅是一场征服观众的视觉盛宴,还令中国书法界为之一振。

他把书房搬到了北京

极简的黑白创造极致的美

昨天,不光开幕式拥堵,一贯冷冷清清的专业学术研讨会居然爆满加座,因为闻讯赶来的粉丝“陈迷”太多了。这在日日上演“大腕”戏码的中国美术馆实属“奇观”,连馆长范迪安也连呼“不会吧?”

中国美术馆拿出了四个最大的展厅,但放200余件作品还是有点挤了。陈振濂就用极简的黑白色与线条,完成了一个美到极致的书法展。美术馆主厅最中央的展线上,是巨幅作品《李白诗<将进酒>》,两侧是一分为二的《老子语》,呈现了最佳的视觉效果。为了保持作品干燥,20天前,展览团队将几个集装箱的作品运到北京来装裱,大到展览形式,小到麻布的色彩纹路,都经过了精心考虑。

许多观众在美术馆的过厅驻足,与门外震人心魄的巨作不同,这里传递的气息柔软而平实。来自杭州的家具和书籍,还原了陈振濂的书房。一张两米长的书桌,几张棕红色的中式圈椅,摆满了著作的书柜,还有高高悬起的恩师陆维钊先生为他取名并题写的号——“颐斋”。

有趣的是,整个展览过程都显示了“陈迷”的力量。不光是为展览费心费力的100多人的团队。据说,之前北京没有一个公司敢保证能在20天内装裱完所有作品,最后居然是一个“陈迷”老板拍胸脯啃下了“硬骨头”,提前8天圆满完成。而负责运输作品和家具的物流公司老板也是个书法爱好者,二话不说就“抢”走了这不容易的差事。

展览犹如史诗巨片

承载了思想的书法才是真艺术

这么多年来,陈振濂“没有创造性、创新点决不出手”的特点一直名扬书坛。而这一次的出手,他酝酿了整整十年。

2009年是陈振濂的“展览年”,4月“心游万物诗书画印鉴赏会”热身,5月“线条之舞书法大展”预展,这一次才是正式亮相。他将这次展览命名为“意义追寻”,针对的是不少当代书法家只知道抄古诗文,逐渐令书法丧失时代意义的诟病。“这使书法始终徘徊在艺术殿堂的门前,它好像是艺术,但好像又不是真正的艺术——真正的艺术需要永无止境的创造,重复应该是它的死敌。”

与许多书法展人们行色匆匆不同,这是一场“细嚼慢咽”的展览。观众的脚步不再匆匆而过,还多了许多记录、拍摄的动作,因为那些文字太有趣了。譬如,陈振濂写书法巨匠沙孟海“沙师府中每日餐桌必有鳗”,说的是沙老的宁波口味;他写书画大家谢稚柳“谢老作画泼墨,得意处忽语作京白……”说的则是谢老喜好京剧的情趣。

陈振濂说:“我用书法的形式来表述一些当时的难忘印象,为这些大师巨匠们留下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忆,这是一个恢复书法古典传统功能的好选择。”而这批作品中所记录的事实,也终有一天会成为他的珍贵史料。 

据了解,明年展览还将来到杭州,这是杭州“陈迷”们值得期待的一件新年大事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