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品茶悟道皆妙哉——访著名军旅书法家张济海

品茶悟道皆妙哉——访著名军旅书法家张济海

时间: 2009-11-09 15:00:38 | 来源: 艺术中国
书法 >

:听您讲到这里,我对茶文化的理解更深了,祖国的传统文化确实是博大精深的,请你介绍一下承载茶文化的紫砂壶?

张教授:品茶的茶具,最主要得当是紫砂壶。紫砂壶产生于江苏宜兴,是中国特有的品茶用具。紫砂壶有三要:第一必须是好泥。紫砂壶原料是紫砂泥,分为紫泥、绿泥和红泥三种,俗称“富贵土”。离开这种泥,就不称为紫砂壶了。全世界只有宜兴这个地方才有这种紫砂泥。我到宜兴考察过,了解到此地在几亿年前,地壳运动过程中由冲击过来的沙,在有水的地方沉积下来,才变成了紫砂矿。由紫砂矿原料做成泥的工艺也非常复杂,经碾碎、发、焖、勾兑,再通过敲、锤等过程,才可以制壶。现在紫砂的原料越来越少,所以市面上有些所谓的紫砂壶是一些化工原料或者其他地方的原料做成的,泡出来的不但茶味道不正,而且对身体有害,千万不要用。第二必须好工。现在市面上到处是紫砂壶,其实,真正好的紫砂壶精品并不多。过去的制壶高手比如龚供春、时大彬、陈鸣远、陈曼生等作品,可谓凤毛麟角,价值连城。当代的工艺美术大师也只有十来个,他们的壶,也是千金难求。紫砂壶贵就贵在原料越来越少,但是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需求量越来越大,这就是一对矛盾。所以,拥有一把好壶也是很值得自豪的事。第三是高品位。好壶是讲究艺术品位的。高品位的紫砂壶,不仅制作工艺好,而且一定有很深的文化内涵,主要是陶刻装饰艺术,镌铭的内容与茶切、壶切、水切、形切、装饰相切,茶句,词句从论茶延伸到哲学、伦理、道德、知识等领域。深蕴的文化内涵,不仅把紫砂壶推向高品位,更重要的是可以使人在品茶的过程中,受到文化的熏陶,体悟人生的价值,提高人的品位。

:那紫砂壶又是怎样由实用品发展到艺术品的呢?

张教授:“紫砂”始于北宋,盛于明清。但明朝之前的紫砂器基本是作为煎茶煮水的日用器具。随着以欧阳修、苏东坡、梅尧臣、文征明、徐渭、陈继儒、王时敏、王鉴等为代表的历代文人对紫砂的钟情和关切,使得原本只是泡茶器具的紫砂壶逐渐融入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尤其是清代“西泠八家”之一的著名金石书画篆刻家陈曼生(陈洪寿)亲身介入紫砂,他与杨彭年的合作,把紫砂壶制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一是把诗文书画与紫砂壶陶艺结合起来,在壶上镌刻诗文、绘画。二是设计了诸多新奇款式的紫砂壶,使紫砂壶呈现出勃勃生机。据记载,陈曼生曾创作出十八种样式的紫砂壶,后人称之为“曼生十八学士壶”,但现在仅存世几把,堪称国宝。我们见到的嘉庆年间制作的紫砂壶,壶把、壶底有“彭年”二字印,或“阿曼陀室”印的,都是由陈曼生设计、杨彭年制作的。正是由于陈曼生的介入,以文人特有的审美取向,将“儒、道、释”精神与精湛的制壶技艺有机结合,使诗词的意境,书法的飘逸,绘画的空灵,金石的质朴有机而生动地融入紫砂铭壶中,才真正完成了紫砂壶由一般工艺品到艺术品的转变。“曼生十八式学士壶”代表了紫砂艺术的最高成就。从此,紫砂壶便纯粹文人化,成为文人、士大夫阶层推崇的艺术珍玩,陈曼生也因此被奉为“壶至尊圣”,一直没人超越。200多年前陈曼生通过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使饮茶工具紫砂壶变成了有思想、有情感、有意趣、有境界的艺术品。

:请你谈谈当代文人紫砂发展的有关情况?

张教授:当代紫砂发展非常迅速,已经形成一个产业。但是,文人紫砂发展并不是很快,真正有文化内涵的紫砂珍品远远跟不上需求的发展。主要原因是还没有形成文人参与紫砂创作的机制。这里介绍一下中国第一个紫砂学教授堵江华先生。他出生于陶都宜兴,原是一位美术教师,后来专职做紫砂壶设计,并亲自制壶,一心致力于文人紫砂的挖掘研究。他深知,要创作出成功的文人紫砂作品,必须以精良的紫砂工艺与上乘的书画作品相融合。他先后与吴冠中、程十发、文怀沙、刘江等艺术家合作,创作出一些反应当代生活的艺术紫砂珍品,1997年曾被宜兴市政府授予“当代紫砂陶艺名家”称号。其代表作《下海开天壶》、《灵草无根》、《华夏风范》等多次荣获国内外紫砂陶艺大奖。2006年5月,堵江华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聘任为首位紫砂艺术教授、硕士生导师,专门从事文人紫砂艺术研究和教育工作,从而使紫砂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经过几年的努力,在堵江华教授的带领下,恢复了已经失传的“曼生十八式学士壶”,此壶一出立即被定为国宝。2006年11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的重现“曼生十八学士壶”新闻发布会。文怀沙题词称赞复原的曼生壶乃“国宝观止”,黄苗子赞其“承前启后,学界盛事”,书法家李铎誉之为“紫砂神品”。

:听说您最近跟堵江华教授合作,对文人紫砂壶创作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且已成为收藏界新宠。具体的合作过程您能讲一讲吗?

张教授:去年堵江华先生找到我,提出我们两人合作十把反映儒家文化内容的紫砂壶。就这一命题,我们先后进行多次研究、探讨达成共识。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由他本人亲手制作和镌刻、由我题写的十把紫砂壶创作成功。今年6月,这十把紫砂壶和复原的“曼生十八学士壶”一起在石家庄市博物馆展出。《燕赵晚报》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认为这是一次具有门槛高、合作样式新颖的紫砂艺术展览,其中的一把刻有“厚德载物”的三足鼎壶,被藏家以三十万元的高价收藏。我也是通过与堵江华教授这次合作才真正深入了解了紫砂艺术。

:请您讲一讲紫砂壶的发展方向和如何选择紫砂壶?

张教授:为适应广大消费者需求,紫砂壶正朝多元化方向发展:一类是实用性壶,品质好又能使用;二类就是收藏壶,档次高、有品味的紫砂大师的艺术作品;三类就是市场上的一些普通壶了。这类就要有一定的鉴别过程,不要买那些化工原料制做的所谓“紫砂壶”,这是我一家之谈了。选择紫砂壶,首先要考虑的是茶者自己的爱好和实际能力。如果经济条件具备,当然要选择名家制作的紫砂壶啦,比如当代大师的作品,大师还有省级大师和国家级大师之分。他们的壶,无论从用泥还是做工,应该是有保障的。不过,价格比较昂贵,比如顾景舟大师的作品,现在每把均在100万以上,这对于普通收藏者来说,是难以承受得起的。条件稍好一点的,花几千块钱买一把高工或者中工制作的紫砂壶就可以啦。不管是大师还是高工、中工的作品,必须具备三个主要因素:型、技、功。所谓“型”,是指壶的形状,其身、嘴、把、盖、纽、脚整体比例协调、优美;所谓“技”,是指制作技艺。紫砂壶制作技艺,十分严谨,点、线、面等艺术元素,都必须交待清楚。面,需光则光,需毛则毛;线,需直则直,需曲则曲;点,须方则方,须圆则圆,都不能有半点含糊。否则,就不能算是一把好壶。按照紫砂壶成型工艺的特殊要求来说,壶嘴与壶把要绝对在一直线上,并且分量要均衡;壶口与壶盖结合要严紧。所谓“功”是指壶的使用功能。容积和重量的恰当,壶把便于执握,壶的周圆和缝,壶嘴的出水流畅,倒水时呈一条饱满的曲线;停止倒水的嘎然而止,不散水。

:那么茶文化和禅文化又是怎样的一种有机的结合呢?

张教授:茶文化和中国的儒、道、释三家国学文化是紧密相连的,尤其是道家、佛家,对茶非常重视。品茶是一种高雅的艺术活动,可以提升人们的品位,净化人们的心灵。品茶与坐禅修行有很大关系,我们常讲“茶禅一味”,是因为茶最接近于禅的文化思想。品茶与坐禅都需要静,不静就难以品出茶中之味,不静就难以悟道。所以茶和禅联系在一起。唐末赵州从谂禅师,认为平常心是道,道在自然中,远水搬柴皆妙道。赵州和尚一句话叫“吃茶去”,是禅门的一个著名公案。他的“吃茶去”,目的不在茶,而是让人们在极小的事物中体认自性。古人将茶概括为“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驱病气,以茶树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于是就有了“茶禅一味”的哲学命题……

 

通过与张教授的一席交谈,我们在品茶的同时,品了他的书法艺术追求,品了他的茶禅文化修为,也品到了紫砂壶艺术的渊源流长。不愧为大家风范,感念着他“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定与从容;领略着他“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包容之心。“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大红袍


 

<  1  2  3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