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中国书法: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书法: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时间: 2009-11-02 23:01:03 |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书法 >

文/周祥林

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电脑越来越普及的今天,一门传统的学问——国学,也在悄然复兴。在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和文化的国度里,任何一门学问都是神秘感和厚重感并重的,国学如此,书法也如此。在当下,书法虽然不如国学那么敏感,但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分量却是举足轻重的,或者说,他是中国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这是一个既虚又实的元素,用文字也很难表达清楚,大部分应是由体味和感悟得来的。倘若非欲用文字来表达,那么,下面五点可能是不容忽视的侧面。

一、自然之躯

汉魏以前,中国的书法是与文字演变紧密相联的,何为文字,何为书法在大多情况下是难以界定的。在人的意识中,似乎还没有“书”这个概念。但不容置疑的是,“书”已确确实实存在了,不仅存在,而且以它独有魅力昭示后人。直到今天,如果我们在欣赏甲骨、青铜器及各种夏商周钟鼎器具时,很难想象,不欣赏上面的字,会损失掉多少乐趣,会损失掉多少值得玩味的内涵。

同样,从文字本身来看,中国字的造型无不浓缩着中国人的宇宙观,一部《说文解字》便是最好的证明。很多我们现在看似平常的字,在上古的写法中却是蕴藏深意的,如金文中的“王”,上面一横示天,下面一横喻地,而立于上下通天接地的中间一横则是“王”,因为他代表天地,所以其他人都要听他的,久而久之,他这个王也就顺理成章了。这种方法沿续到后来。便成了一种带有巫术文化的统治手段,水泊梁山的坐次排名,史实上的黄巾军,太平天国起义,可谓数不可数。细想一下,这一切不都是由这个“王”字引发出来的吗!类似于这样的字可以说不胜枚举,而这些又恰恰都是中国文化的具体体现。

是不是可以这样说,甲骨文大篆金文及春秋战国诸文字,毋庸说它具有的书法美而令人觉得有文化性,即其字的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文化是它的自然之躯。

二、春江水暖“书”先知

如果说还没有完成演变任务的汉字本身即具有文化内核的话,到了汉魏,演变的文字已走到了尽头,字,已完全成了一种“审美”——书法,那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汉代的隶书。我们谁也不会陌生,但当时两种文化与两种审美在此中可以立见,你看充满庙堂气的《史晨碑》、《礼器碑》与充满民俗气的《石门颂》、《西狭颂》,差异是何其之大。同样,魏晋之际的王羲之、王献之,与北朝的种种造像,如《姚伯多墓志》、《龙门二十品》,又有多大的差异!

我想,每一个知晓中国文化的人,都绝不可能把它归结在书法本体上。因为,透过书法,透过这或雄逸野俗,或高雅肃穆的字体,折射出的正是它的各个时期,各个地域,各个阶层的大的文化。

其实,说起这一时期的书法,我们基本可以不说书法本身,而是说书法外的文化。

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统一了中国,这个北方的君王,在统一了南方以后,在南北文化大交融中,一个奇怪的现象却发生了,即被统治的南方文化占夺了主导权。你看这一时期的诗、文、绘画,显然就比原来的北朝多了些“遒媚”与“复杂”,那个恼人的隋炀帝不就坐爱扬州而招来杀身之祸的吗?

也许这一切你从诗、文、绘画上,不易觉察出来,那么,好了,请看书法,一块《龙藏寺碑》就足以证明文化南移了,如果,你觉得还不明显,那你看初唐,早期“师碑”极明显的欧阳询,也都开始南化(帖化)了。从这一点上说,书法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细微变化的了。

三、写意之尤

我一直以为,因为有唐代飞扬绝岸的草书,才会有晚明狂诞个性的思想,这两点连在一起绝不是偶然。

中国的书法在晋唐以后,除了在承继基础上各取一面形成自我,很少再有像二王、颜柳、欧虞、怀素张旭这样的楷模了,尤其是张旭、怀素,不仅之后不复再有,而且几乎就是唐以后书法家倾力追求的目标,究其原由,无非是八个字:自然之最,写意之尤。这一点,只是到了晚明才一泄而发。而大多数还模写颜柳欧赵的书家,也是为自己的草书找个根基,就如同考进士为自己找个出身。

文人士大夫之所以喜欢草书,是因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他们压得太重了,而草书可以“抒其性情、达其哀乐”,工务之余,挥洒一番,岂不快哉!草书,可以把他们身上的追求自由的天性释放出来。

很显然,自然、自由只是草书的一面,而虚实相生所产生的哲学思考可能才是草书魅力的根本。如果说,“夏云奇峰”、“惊蛇入草”这些自然现象有一种天然之美的话,那么“返虚入浑”、“积健为雄”这些诗品中的句子,才点到了草书的实质。篆、隶、楷、行,抛却章法以外,单个字大都要求点画遒实,所谓“有点画处皆实,无点画处皆虚”,而草书则不然,虚实关系在一个字上也要表现得恰到好处,否则则难以有美感,至于到一幅字内,虚实的处理就更近于玄妙了,而这,恰恰是中国文化中积淀根本的阴阳学说的延伸。

从书法上看唐宋元明清文化的发展,可以说一目了然,而那种追求自然、追求意境的文化观才正是这一时期的最大关怀。“杨柳岸,晓风残月”、“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一个是眼中的自然,一个是心底的意境,而书法恰恰是眼中与心中的结合。

四、理想的围城

中国文化的本质与中国士大夫的精神理想在很多时候是既统一又矛盾的。表面上看,这是人与我的关系,而实际上,正是一种难以摆脱的精神或理想的围城。而这恰恰又是书法的本质。

中国的艺术大都讲究师承,但书法可以说是最突出的了,这个师承不一定是一个具体的师父,但却能让你师一辈子,这是有别于其他艺术的。戏曲,武功等,出了师大概边练习便琢磨就可以了。但书法,你却始终都要靠临摹前贤佳作来滋养你。王铎到了六十几岁不是还一日临帖一日应索请嘛!一个好的书法家,一辈子好像都在进与出上做文章。这正是中国文人士大夫的思想所在,更是中国文化分与合、合与分的具体体现。

五、临海的一扇窗

如果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片深邃辽阔的海洋,那么,书法,不仅是海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同时是临近海洋的一扇窗。透过这扇窗,你可以准确、清晰、全面、深入地了解到中国文化的精华与魅力,并以此来打通各个门类之间的关节。在这扇窗前,只要你耐住寂寞,静心观望。你还会发现随着春夏秋冬的季节的变化,这片海洋都会以不同的美丽来滋养你的心怀,或许一个细小的变化,都会触动“海洋自身的波澜”,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中国文化的血与脉是紧紧联在一起的。

(本文作者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著名影视导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