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欣赏安格尔的作品《朱庇特与忒提斯》
有一幅安格尔的大作从未走出过欧洲,而这一次为了来到中国这片土地上,《朱庇特与忒提斯》这一巨作卸下了原有的画框,在专门定制的运输箱中搭上了前往中国的飞机。这是它近40年来首次走出馆藏之地。
在2018年1月30日到5月6日,包括安格尔的《朱庇特与忒提斯》在内的103件学院派艺术作品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学院与沙龙——法国国家造型艺术中心、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珍藏展”中展出。
法方策展人菲利普·杰奎琳接受艺术中国采访
中方策展人潘晴接受艺术中国采访
法方策展人菲利普·杰奎琳在接受艺术中国采访时谈到:“在成为艺术家之前,年轻的美院学生在学院中接受艺术教育和训练,并且进行各种艺术比赛,最后获得当时最权威的艺术奖项——罗马奖,并且作品就有机会进入当时最重要的艺术大展——沙龙展。展览完整展示了从学院学生到沙龙艺术家的身份转换。”
中方策展人潘晴也在艺术中国的采访中也提到:“本次展览最想表达的一点是,它是一个法国十九世纪艺术比较完整的故事。很多展览以流派划分,虽然这次展览主要是学院派的作品,但其实体现了从十九世纪法国大革命到一战这一段历史当中创作的艺术流派和风格,不只是学院派的作品,还体现了法国艺术家在十九世纪从学生一直到沙龙展成名的整个过程。”
展览现场
观众拍摄作品
两大巴黎艺术机构收藏在中国相遇
本次展览的展品来源于两个最重要的巴黎艺术机构: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和法国国家造型艺术中心。巴黎高等美院是享誉三百年的殿堂级美术学院,其影响力遍及欧洲大陆,其倡导的学院体制,包括教学以及竞赛,成为了世界各地美术学院的标杆。学院自1648年创办以来继承了超过45万件藏品,通过展览和出借给其他重要艺术机构与大众分享这些珍品带来的艺术享受。
观众在作品前驻足
观众欣赏艺术家手稿
法国国家造型艺术中心是法国文化部下属的以支持当代艺术创作为宗旨的公立机构,被授权管理库存在册的十万两千件历代法国公共藏品。为了实现藏品的传播与增值,中心收藏的作品经常出借给各个博物馆进行展示。
法国国家造型艺术中心秘书长德贝尔·加德说道:“法国国家造型艺术中心的收藏可以上溯到法国大革命时期,国家文物收藏的概念刚刚兴起,1791年的时候国家确立了公共购买和订购艺术品的制度,以此来丰富现代艺术品的收藏和鼓励在世艺术家的创作。造型艺术中心的成立也正是对这一制度的继承和延续。我们没有自己的固定展示地点,藏品通过出借恰恰可以充满活力,得以深入到法国和各国的文化艺术生活的核心,每年都有2000多件藏品600次出借去往世界各地。1931年我们收藏的第一件中国作品是刘海粟的《卢森堡的雪》。”
展出雕塑作品
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绘画与雕塑藏品负责人施瓦茨先生(左)与观众观看雕塑作品
庞贝红: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美的圣殿
庞贝古城在十八世纪初被重新发掘以后引起了新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又是回望古典,回望古罗马古希腊的艺术。法国高等美术学院在十九世纪是新古典主义的艺术风格,也是学院派风格。展陈中策展人特意选择了庞贝红的墙面来将观众带入19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风靡,复兴古雅典和罗马艺术的时代。
徐悲鸿之子、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研究院院长徐庆平先生观看作品
展览现场
这一部分的展品系统展示了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对19世纪艺术家的培养,以及罗马大奖等重要的竞赛制度对于艺术风格的塑造。该部分分为三个小主题。第一个主题“学院的培养”,展示了巴黎高等美院在教学体制上的突出成就。学生经过严格系统的训练,需要学习古代经典艺术作品、大量练习写生,并学习解剖学。
安格尔 《半身躯干人体》1800年
第二个主题“透过罗马大奖看历史题材绘画及雕塑作品”和第三个主题“为获得罗马大奖做准备:美术竞赛、情绪表达绘画、肖像画、风景画、草图和装饰艺术”,都反映出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创始的美术竞赛体制对艺术创作起到的导向性作用。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的前身,法国皇家绘画与雕塑学院建于1648年,恰逢新古典主义运动萌芽的时期。1666年,法国皇室在罗马创建了法国学院,赞助优秀的法国艺术家去意大利学习。赞助名额的选拔机制就是巴黎高美享有盛名的罗马大奖,由国家出资,提供给获奖者3到5年在罗马居住的机会,在此期间不仅能亲眼目睹意大利历代大师的名作,还能接受当世名师的指导。
安格尔 《阿喀琉斯接见阿伽门农使者》
很多著名的艺术家在学生时代都是罗马大奖的获得者,如多米尼克•安格尔、威廉-阿道夫•布格罗、让-巴蒂斯•卡尔波、亚历山大•卡巴内尔,他们的获奖作品都在这一部分展出。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安格尔于1801年获得罗马绘画奖的作品《阿喀琉斯接见阿伽门农使者》,这幅作品能够来中国展出,是一次弥足珍贵的机会。
展出雕塑作品
展览现场
拿破仑绿:沙龙展——时代的镜子
第二部分以拿破仑绿为展览墙面的颜色,展示了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举办的沙龙展作品。1737年开始,学院每年在卢浮宫的“方形沙龙”大厅举办 “皇家绘画与雕塑学院沙龙展”,此后被称为“沙龙展”。沙龙体制为艺术家提供了新的欣赏者和赞助者,使艺术界更活跃、多元,也形成了新的艺术取向,影响着艺术的发展。
沙龙展老照片
沙龙展老照片
展出的作品
展览中观众将欣赏到在沙龙中获得声誉的重要作品,包括安格尔的《朱庇特与忒提斯》、欧仁•德拉克洛瓦的《弗朗索瓦•拉伯雷像》、卡米耶•柯罗的《意大利风光》,亨利•热尔韦以维克多•雨果的小说场面入画的《4日晚上的回忆》等名作,还有达仰-布弗莱的《应征入伍者》和其他一些在全世界享有盛誉的艺术家们的作品。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这些作品得以保存,得益于国家通过购买及征订沙龙展作品给予艺术家们的鼓励,购买和征订的作品收藏于法国国家造型艺术中心,该部分展品均出自于此。这一部分也分为三个小主题:“沙龙及风俗画”、“沙龙与历史”、“科学与民主”,从不同方面体现了沙龙辉煌的历史及其现代化进程。
安格尔《朱庇特与忒提斯》1811年
其中安格尔的《朱庇特与忒提斯》是法国19世纪最有名、最神秘的作品。这幅作品取材于古希腊文学荷马《伊利亚特》,阿喀琉斯的母亲忒提斯乞求朱庇特的庇护。安格尔在画面中绘现了跪着的忒提斯,后者用左手够到朱庇特的下巴,朱庇特的妻子朱诺隐藏在左上角的云端上,人物形象夸张变形。1811年安格尔把这件作品送到巴黎展出,这是他多年在美第奇别墅学习的成果。
朱尔·亚历山大·格伦(1868 - 1938)《法兰西艺术家沙龙的一个周五》,1911年
在这件作品中艺术家详细描绘了111位真实的人物,其中包括艺术家热尔韦、劳伦斯、默森、格伦等,以及总统阿尔芒·法尔菲尔、卢森堡博物馆及小皇宫博物馆的收藏人、记者、戏剧和歌舞演员等,再现了十九世纪沙龙展的场景,并且详细记录了当时展出的作品。作品正是为了纪念法兰西艺术家协会沙龙展30周年而在1911年创作完成,之后便一直放置在大皇宫中殿。本次得以在国博欣赏到这幅作品也实属珍贵。
常书鸿 (1904 - 1994)《病中的妻子》1931年
方君璧(1898 - 1986)《钱塘江》
法国学院与沙龙展里的中国身影
法国高等美术学院对20世纪中国美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老一辈艺术家,如徐悲鸿、林风眠、常书鸿、方君璧、刘开渠等都曾就读于这所学校。遵循学院前任院长、著名艺术家安格尔的训导,学院的学术培养包含大量素描练习。安格尔曾说:“素描者,艺之操也。”这句话对于后来在巴黎高美进修的艺术家徐悲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徐悲鸿也一直以素描为教学的基础,并影响了以中央美术学院为代表的中国学院教学体系。女艺术家方君璧曾在美院进入赫伯尔画室,后来作品在沙龙展出。常书鸿到巴黎进入阿尔伯特·劳朗斯画室学习,他在法国创作的《病中的妻子》作为法国国家造型艺术中心的收藏,也在本次展览中回到故土展出。
1933年徐悲鸿在巴黎与中国留法艺术学会成员合影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艺术评论家邵大箴先生接受艺术中国采访
在谈到重新展示法国学院派和沙龙艺术的影响时,艺术评论家邵大箴先生阐释道:“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学院派走下坡路,在后来逐渐被马蒂斯、毕加索等一批现代主义艺术家盖过风头。但这并不意味着学院派没有它的艺术成就。艺术并不像自然科学,一个原理出现就会否定另外一个原理,原本的原理就不能用了,艺术是积累的,前后是相互继承和发展的。真正在现代主义艺术方面做出成就的艺术家,很多原来都在学院中受过教育和训练,他们的创新和对学院的反叛适应时代的需要,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无论是古典的艺术还是现代的艺术,对于艺术本身来说手艺是很重要的,学院派是注重手艺的,当然也注重观念,观念可能落后了,手艺不会,而且手艺里面有观念,观念里面缺少手艺则不行。所以重新展示学院派艺术,我们不是要恢复学院派,而是要学习然后从中找到启示。”
夏尔·科尔迪耶(1827 - 1905)《中国人》,1853年
通过本次展览,观者可以看到一个学院的学生怎样在学院接受培训之后,在沙龙展上赢得荣誉,以此来结束学习时期而开始真正的职业生涯。展览集中呈现19 世纪的艺术状态、政治面貌以及巴黎乃至法国的社会风貌,呈现了学院派这一法国艺术史上重要流派璀璨夺目的篇章,也展示了从法国大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法国艺术以及法国社会风貌。
夏尔-莱昂·维尼(1806 - 1862)《美院大厅》 参展1850年沙龙
亨利-儒勒-让-若弗里(若)(1853 - 1924)《幼儿园》1898年
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靳尚谊先生观看作品
中国油画学院名誉主席詹建俊先生等观看作品
展览现场
安格尔头像
观众观看作品
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