锋芒毕现,人大水墨十年教学成果展京城启幕

时间: 2016-11-13 22:17:35 | 来源: 艺术中国

首页> 资讯> 艺讯

出席开幕式嘉宾与参展艺术家合影

11月10号下午三点,由中国人民大学、李可染画院主办,斯玛特教育集团协办的“另存Ⅲ——中国画材料与技法研究展”在李可染画院美术馆拉开帷幕。李可染画院院长李庚,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董长侠,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殷会利,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徐庆平,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长丁方、党委书记王建,著名艺术家刘进安、姚鸣京、高润喜、杜松儒、王海琨、钟捷、王家增、雷子人,美术批评家王平、夏可君、盛葳、杨卫、王文娟、付阳华,收藏家蔡万霖、王跃江等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师生代表共300余人等出席了开幕式和学术研讨会。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党委副书记别敏主持。

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徐庆平致辞

李可染画院院长李庚致辞

黄华三致答谢词

何谓“另存”?本次展览的发起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黄华三教授认为,这是信息科技时代的一种文本态度,在已有文本上整理、修改,再以另一个文本格式单独保存下来,成为一个与已有文本并置存在的独立文本,一个在语境意义上彼此指涉的“互文本”,一个可以继续衍生、增殖为另一、它异之物的文本,一个不断地激发着增补、变异源初文本的文本。这就是“另存”的文本效应和意义。而《另存III——中国画材料与技法研究展》则是展现了这一个十年所生成的诸个文本示例和某些尚待探明的可能性。经历了《另存I》、《另存Ⅱ》的立论与拓展,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跨媒界工作室更加明确了这种水墨教学与实践的目的和方向。

在展览现场,我们可以看到展览作品有着跟传统水墨形态不一样的图像语言,但气息又是接近的,是中国式的,但又经过了现代性的洗礼。

策展人夏可君阐释该展的策展思路

研讨会现场

著名批评家、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夏可君认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跨媒界工作室改变了一般的“临摹、写生、创作”的中国画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作品为主导的师生研讨式学习,发现问题和不足。虽然看似没有了方向,但渐渐地通过这种互动教学和主动学习,能够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题材、呈现媒介、表现方式、个人风格……作品乃是在传统模式与现代生活、个人经验与学习他者之间的艰难转换一点点呈现自身面貌的。

菠萝-李婷婷 190cm×96cm纸本水墨

胡春伟,见证系列 NO.1 , 210×175cm ,纸本综合材料,2015

张沐辰《船 · 桨》机械装置,尺寸可变 木材、电机、桨 2016

艺术就是如此的煎熬,艺术是在困难的经验而非熟练的操作中发生的,这是当代艺术发生的根本机制。那么,怎样判断一个学生的可能方向?这没有唯一的答案,正如每一个个体都是独一的。对于这个方向的提示,黄华三老师曾说过: “离别人愈远愈好,这样才可能拉开距离。”拉开距离,唯有走到外部,不得不面对陌生和困境,才能发现自身究竟走得有多远,发现自身的位置。

 

赖雪莹 踪2·戏 65×53.5cm 绢本设色 2016年

 杨社伟,微尘-嗷吼, 34.5x68.5cm , 纸本设色 ,2015

罗汉卿 台阶 40x42cm 纸本设色 2016年

本次展览展出了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已毕业和在读研究生30余位艺术家的作品,共计200多幅。这不仅是一场大型的艺术展览,更是黄华三、高毅老师十年教学成果的集中展示。正是因为黄华三、高毅老师以创作贯穿、带动的教学,造就了这些优秀的学生。在这个水墨与装置共舞,展示水墨多样性、丰富性的大型的展览里,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当代水墨教学的独特路径。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到本月16日。

开幕现场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