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水墨进程中的一种“显象”逻辑

时间: 2015-03-09 17:37:00 | 来源: 艺术中国

首页> 资讯> 艺讯

研讨会现场


  由策展人、艺术批评家王萌策划的“图像研究室——水墨进程中的一种显象逻辑”学术研讨会3月8日在正观美术馆举行,据了解,该展览1月10日起便已面向公众开放,展览汇集了陈林、党震、杜小同、高茜、杭春晖、金沙、雷苗、李戈晔、李军、刘琦、吕鹏、秦艾、秦修平、孙浩、谭军、涂少辉、王煜、徐华翎、徐加存、曾健勇、张见、郑庆余、祝铮鸣23位在水墨领域具有重要探索的艺术家,旨在通过美术馆式的学术关照视角,将艺术生态中正在发生的“水墨进程”纳入学术检阅的框架,将展览的展示功能延伸为一种“研究”,通过若干艺术家个案整合起来的艺术现象,联通艺术生态与美术馆的公共视线,从而让美术馆进入艺术发生的“现场”并起到一定的“介入功能”。

策展人、艺术批评家王萌讲话


  据展览主办方介绍,展览立意为一场“对话式”的研究,策展人王萌缕析中国绘画“显象史”,提出“意象视觉”、“写实视觉”和“图像视觉”三种基本型的跨越古典、现代和当代的“象”之视觉生成机制,提供了一个联通当代“发生现场”与历史“已有标样”的对话框架,将“展览”使用为一种“研究对话”的可能,与艺术家形成务实交谈,从中进入一个实质的讨论语境。让展览再次成为“文化发生”的行动,让美术馆的策展更具活性的“介入功能”和恰切的“激活效应”。开放性,讨论问题,而不是以“图像”为旗帜拉出一个画派,是本次“研究室对话”的基本性质。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的策展意图是,对“图像”作为水墨进程中的绘画方式和“显象逻辑”,进行一次“呈象”动力系统的学术交谈。这里所指的“图像”,源自于艺术家创作中对于“象”如何显现的一种“图像意识”,是一种绘画世界里发生的“视觉行为”,它“迹象”为最终的艺术作品。从视觉上看,不同于单向度的古典和现代形态中“意象”和“写实”观念。纵观中国画对它所追寻的“象”之显现史,穿透古典和现代已知的视觉经验,不难发现,这是一种新的“显象逻辑”和绘画方式。

展览现场


  “图像”,是艺术史研究和当代艺术中难以越过的语词,无论是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中的所载图案,还是希腊巴特农神庙檐壁的雕刻,都被列入“图像”的范畴,但这是艺术史叙事中“文字-图像”关系下的“图像”,与本次展览关系不大。而人类在运用照相技术的焦点机械“冷透视”所获取的“再现逻辑”下的“照片”,记录了外在世界的视觉外壳,是“科技的图像”,属于“机械图像”范畴,缺乏人的温度,也与本次展览所讨论的“热图像”(人的温度)问题有所相隔。需要界定的是,这里所指的“图像”,是以水墨为绘画媒介的人类艺术创造过程中,在对视觉之“象”的表达中,存在于艺术家创造中的人的“视觉思维”,它以水墨媒介的方式在特定绘画方法作用下,显现于纸本,生成绘画之“象”。宏观目前活跃的一批水墨画艺术家,陈林、党震、杜小同、高茜、杭春晖、金沙、雷苗、李戈晔、李军、刘琦、吕鹏、秦艾、秦修平、孙浩、谭军、涂少辉、王煜、徐华翎、徐加存、曾健勇、张见、郑庆余、祝铮鸣等已在近年的不断探索中,承续古典的“意象”、现代的“写实”,分享其中的水墨元气,又在当代的绘画从“现代主义”推进到“当代艺术”的“跨文化语境”中寻找到“水墨显象”的新方式,这一方式从“个案”逐渐聚拢为“现象”,甚至在“发生性的文化态势”下正有进一步生成“显象逻辑”之系统的可能。在这条扩展的水墨新境中,“跨文化”,毋庸置疑,已成为现在的基本事实。艺术家的选择,在今天是自由的,但一经选择,也在构成着“新的动力”。

来自各大拍卖公司、艺术媒体以及艺术机构嘉宾参与机构夜谈活动


本期“研究室计划”设置了四场专题对话,以不同层次的视角切入水墨现场,去缕析阶段性的艺术问题:

图像研究室1:艺术家对话,议题:“图像创作的个体语境”;

图像研究室2:批评家对话,议题:“图像批评的学术框架”;

图像研究室3:艺术机构对话,议题:“图像运行的艺术世界”;

图像研究室4:未来实验对话,议题:“图像发生的实验潜力”;

本次“研究室”的关注视角是在“当前水墨”行进中以“图像”作为“绘画显象”观念的一种“现象式”的呈现,打破工笔和狭义的水墨概念,对作为总体的年轻一代的“水墨创作”,表现在平面(非装置等媒介)作品中的一种现象,进行提出和缕析。结合正观美术馆展厅似“研究室”的空间结构,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空间特点,将“研究室”作为一种策展方法,通过四个维度里的对话层次,将“图像”带入“研究室”,正视已经取得的成果,分析其中的问题,更让水墨在“新的常态”下进入客观冷静的状态。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