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

首届中国国际摄影双年展与视觉记忆(组图)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11-17 10:42:42 | 文章来源: 中国文化报

百 姓 百 年

——首届中国国际摄影双年展与视觉记忆

李树峰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摄影家》杂志社以“百姓·百年”为主题,定于2011年11月15日至22日在北京炎黄艺术馆举办首届“包商银行杯”中国国际摄影双年展,意在通过130多年来记录中国百姓日常生活状态和细节的影像,挖掘和整理集体记忆,折射翻天覆地的历史变化,反映社会的巨大进步,展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艰巨历程。

自1839年摄影术诞生后,人类才有了视觉化的历史。此次双年展的360余幅作品,分为新中国成立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按照图片来源编辑,分为17个单元、230余幅照片,从晚清到民国,历史发展的思想线索隐含其中;后一部分,选取现当代上百位摄影家的130幅作品,按照年代编辑,从百姓生活的细节透视历史事件,折射时代变化和社会进步。从数量上看,早期外国摄影师的作品选用更多一些。早期真正掌握使用摄影技术的中国人,现今能够认证的也就是邹伯奇、赖阿芳、罗以礼等数人,而且留存的摄影作品也极为有限,其中包含的信息更不足以使我们获取更多的社会资讯。因此,1930年之前,留存于世并用于传播的中国影像绝大多数还是由来华的外国人拍摄的,他们之中有学者、探险家、商人、传教士等。这使我们在通过影像回溯这一段中国历史时必须借助国外各个机构保留的中国影像。这是由中国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环境决定的,对这种状况无须回避,也别无选择。为了展示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百姓的生活,本次展览汇集了美国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Yale Divinity School Library)、加州州立大学中国通档案馆(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Old China Hands Archive)、哈佛燕京图书馆(Harvard-Yenching Library)、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及非洲研究学院(University of London,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英国维尔康姆图书馆(The Wellcome Library, London)、马格南图片社(Magnum)、澳门艺术博物馆等机构和约翰·汤姆逊(JohnThomson)、南怀谦(Leone Nani)、路德·那爱德(Luther Knigt)、飞虎队成员等人提供的作品;汇集了方大曾、石少华、沙飞、徐肖冰、高帆、陈复礼、简庆福、张才、李超宏等中国摄影家拍摄和鲍昆、李英杰、秦风等收藏的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半叶记录百姓生活的作品。尽管如此,有一些大家共知的中外摄影家的作品没有收录,如裕勋龄、庄学本、孙明经、洛克、方苏雅等,这是因为他们的作品专门展出过,为大家所熟知,或因为版权所限,一时联系不上。我们尽量选取公众见得比较少的作品。

展示这些作品具有多个方面的意义。首先,这是从百姓日常生活的角度,对130多年来中国历史的视觉回顾。百姓是社会的主体。国家的变化,最终体现为人的变化;社会的进步,最终体现为百姓生活的变化。从百姓生活的角度这一基本的眼光来观看一个社会,更加内在和深刻;从日常生活的细节来凝聚记忆,常常更加有效,特别是有过相同年代经历的人。中国100多年来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仅表现在建筑上,还表现在人物关系中和精神风貌上。在这些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辛亥革命前后、新中国成立前后和改革开放前后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的内在变化,中国人从匍匐在地,到站立,到挺直腰杆,所经历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

其次,大跨度的时间造成审美距离,老照片褪去了功利的色彩,变成了可以观照的作品。这些照片在摄影人不断嬗变的艺术追求中有对人性和平民百姓持续不断的关注,在表现时代风云际会中有对平安幸福生活的强烈渴求。130多年的照片,既蕴含着广阔的社会生活,从中也可以看出观看方式和艺术形式的变化。这些作品,凝聚着摄影家的心血、审视和判断,同时,也与读者、观众的记忆相关联,让我们在时间的长河里认知、回忆、想象,就像阅读一部精彩的历史著作,也像品味一部长篇小说,还像看一部关于百年历史的电影纪录片。一张照片就是一个窗口,任何一个有生活经验的人,在任何一张照片面前,都可以停下来、走进那个年代中去。

第三,关于早期影像,尽管当年来华拍摄的外国人国别众多,职业、身份复杂,存留的影像也繁杂不一,有的还有猎奇的成分、不平等的眼光,但是本次展览在照片的选择上,并没有依着外国拍摄者的眼光看,而是按照我们自己的标准选择。从七八个机构存档的数万张照片中筛选出几百张,做出了我们自己的判断。就观看方式而言,从百年前的外国人看中国,到今天的中国人看世界,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也正是这个过程确证了中国的巨大发展和进步。正在走向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有充分的自信融入观看与被观看的动态过程,中国的观众和读者也有足够的甄别能力来完成观看与被观看的历史。

第四,本次展览重在展示,而不是考据。我们知道,关于百姓生活,还有大量的影像沉于民间,未得面世;关于有些影像的拍摄及工艺方式,有待考证。我们希望将此次展览作为影像研究和考据的起点,期待更多的机构和学者参与此项工程,一方面逐步建立中国社会历史的影像库,一方面把相关的学术研究开展起来。

第五,关于展览形式,我们采取征稿和策展相结合的方式。从2010年开始面向社会征稿,同时请专家策展,最后汇总编辑,学术委员会竭尽所能。关于“双年展”的名称,以往国内外艺术界的双年展,一般是为了商业目的由艺术收藏机构举办的,兼顾学术性。我们认为,在中国目前影像收藏和拍卖体系不很成熟的条件下,可以探索新的模式,即高端企业与影像媒体平台合作,为学术和树立文化品牌的目的而做,只要能够促进摄影艺术发展,任何形式的探索都是有益的。

第六,关于中国国际摄影双年展,这是一个高端学术平台。包商银行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摄影家》杂志社已经达成合作协议,在10年的时间里举办5届,每届一个主题。这个影像文化的品牌,属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也属于摄影界,其目标是为繁荣中国的摄影艺术事业发挥作用。

①1911年,中国汉口,辛亥革命后,市民在街头理发摊剪辫子。

伯纳德·厄普沃德(Bernard Upward)摄

图片提供:伦敦大学东方及非洲研究学院,世界传道会(Council for World Mission,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London University)

②2010年9月30日,上海世博会英国馆前,留影的人们。

尹小燕 摄图片提供:尹小燕

③1974年,河南辉县上八里村民在荒滩造地现场留影。

王树洲 摄图片提供:王树洲

④1960年,香港石板街。陈复礼 摄 图片提供:陈复礼

⑤2002年海南三亚,参加新思路模特大赛的选手在进行培训。

李舸 摄 图片提供:李舸

⑥1935年左右的新式婚礼。作者:不详 图片提供:李英杰

⑦2009年,山东青岛第一海水浴场健身区的晨练市民。

杨健 摄 图片提供:杨健

⑧1915年至1925年间,在四川乐山拍摄的挑鸭子的男子。

阿奇博尔德·亚当斯(Archibald Adams)摄

图片提供:美国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Special Collections, Yale Divinity School Library)

⑨1915年,福建福州一所走读学校学生的合影。作者:不详

图片提供:美国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Special Collections, Yale Divinity School Library)

⑩1933年至1946年间,在北京拍摄的男子像。

海达·莫里循(Hedda Morrison)摄

图片提供: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Harvard-Yenching Library)

1   2   3   4   5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