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

798转型再出发:工厂代码变文化符号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6-27 17:03:36 | 文章来源: 北京商报

 

产业升级 有人离开有人排队等着来

园区的定位清晰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画廊、各类艺术衍生品、品牌店蜂拥而至,798由艺术家群落朝着艺术展示交易中心的方向迈进。然而,因为地租上涨、竞争过于激烈的因素,部分第一批进驻798的艺术家带着行囊离开了。

“商业味儿太浓了,租金太高了。”艺术家们临走时留下这样的话。其实他们也知道,即使是在法国左岸、美国SOHO,艺术也同样没有免费的午餐。“当时的798园区,对一座城市和企业的运营来讲是不够的。这涉及到政府对798的定位问题。”吴锡俊说道,当代艺术市场就目前而言是不健全的,还没有承载艺术产业的一些功能性区域和品牌性的企业,艺术品的投资和交易功能要在798实现,所以会慢慢从单纯的创作为主转变到投资交易为主。

2006年刚立园时就入驻798的唐人画廊总裁郑林,对798前后的变化深有感触。“当时798办公室给我们画廊的租金是一天1.8元/平方米,对艺术家工作室的租金是一天1.2元/平方米,非常便宜。现在我们的房租涨到了一天2.5元/平方米,但考虑综合物价成本、管理成本的上涨趋势,这个价格仍然能够接受。金融危机期间,园区给我们减免了两三个月的房租,这种态度非常可贵。”郑林回忆道。

而在郑林看来,在资本运作的艺术圈内,艺术家进进出出,画廊更新淘汰都是正常的。即使在美国SOHO区也是这种法则,没有实力的艺术家、做得不好的小画廊也基本留不住。“现在的情况是,的确有人走了,但想进798的人更多。”

吴锡俊则认为,最初时,798的房屋是空着的,那时的租金价格不能成为后来火爆地区的价格参照,事实上,即使到现在798出租给画廊和艺术家工作室的租金与商业地价相比都是极其便宜的。在张国华眼中,798如今画廊猛增到170多家的格局,则是自然生态的调整。随着798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名气越来越大,来这里看画、买画的人越来越多,画廊机构群拥而至,交易、展示的需求量上涨,地价上涨的背后是市场规律。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