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熊猫为题材的动画片
2011年5月,美国梦工厂制作的《功夫熊猫2》在中国上映后取得高票房。
“中国同行讲不出阿宝的故事,主要因为缺乏想象力,我们可不敢给熊猫找个鸭子当爸爸。如何表达一个有趣的故事是中国动画目前最需要向好莱坞学习的。中国目前资金和市场都客观存在,做不好就是自己能力不足。问题是,纯粹的资本是不是真正进入到好项目。”
作为今年最强悍的电影,《功夫熊猫2》以及神龙大侠阿宝亮相后,马上斩获了好几个桂冠,包括今年第一部4亿元电影、今年第一部在第三周还有过亿收入的电影、内地市场的最卖座好莱坞续集电影等。创下如此多的纪录,功夫熊猫引发的争论也是前所未有的热烈,中国有熊猫、有故事、有市场、有资金,为什么却一次次让这些元素变成“他山之石”,被别人拿去“攻玉”。差距到底在哪里?在热议的背后,我们发现,中国动画曾经因为创造出自己的民族特色,有过一段辉煌期,回顾那段历史,或许可以为一些问题找到答案。
“功夫熊猫”是谁的文化符号 学者:熊猫是中国的
解放观点:正在热映的电影《功夫熊猫2》在获得不少好评的同时,再次被一些人批评为 “文化侵略”。您对此怎么看?
石川:按照一些人的说法,《功夫熊猫》系列电影是拿中国瓶装美国酒。但在全球化时代,尤其在大众文化领域,这种现象很普遍,很难区分什么是美国的,什么是中国的。《功夫熊猫》的制作团队本身就具有跨国性,包括很多华裔、亚裔、拉丁裔,包含不同文化背景的介入。第一部里有场抢包子的戏,这个动作设计非华人不能为也,在很多香港动作片里都能看到,美国人是想不到的,因为他们不具有这样的文化经验。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消费品,都具有跨地域性、跨文化性特征。又比如《哈利·波特》、《指环王》这类电影,故事创意、投资、主创团队、自然和人文景观分别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剧情内容往往也是多元文化和创意的融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难再用传统的国家、地域、种族的概念来解读,尤其不能用那种二元对立的思维,非要分清这是你的,还是我的。
《功夫熊猫》第一部的导演约翰·斯蒂文森2009年到中国时曾透露,在筹备电影期间,他率工作团队搜集了大量中国画及水墨动画的素材,《牧笛》等作品就令他大为惊叹。虽然《功夫熊猫》是一部典型的好莱坞动画,但他认为“既然要讲一个中国故事,就应该在技术和艺术风格上体现中国动画的特色”。
所以,约翰把水墨动画的技术运用到《功夫熊猫》之中,背景加入了桂林山水元素。完成了具有水墨动画风格的背景后,为了使得流动且平面的水墨动画,能与立体透视的西方动画相结合,电脑还进行了精确的计算,以确保水墨动画看上去并不像是“贴片”。
与一般的动画片不同,水墨动画没有轮廓线,水墨在宣纸上自然渲染,浑然天成,一个个场景就是一幅幅出色的水墨画。“水墨画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假定性’,墨分五彩,黑白两色,通过宣纸毛笔,晕染出不同效果。水墨动画延承的是国画美学中散点透视和独特的中国文化。”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院长孙立军说。
事实上,在第一部水墨动画电影《小蝌蚪找妈妈》诞生之前,还有一部动画电影更早开启了动画与中国传统绘画风格相结合的道路,那就是《大闹天宫》。这部长达2小时的动画长片,吸收了壁画和年画的创作手法,将中国深及汉代的色彩——青、赤、黄、白、黑,渗透在美猴王、玉帝甚至土地公公等角色里,造型夸张丰满。这部作品也被西方人认为兼具了迪士尼作品的美感和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
随着《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牧笛》等动画片的诞生,吸收了水墨、折纸、剪纸等传统技艺的中国动画逐渐显示出中国风格,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学派”,在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创造了中国民族动画的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