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澜和郑欣淼
对北京故宫博物院郑欣淼院长的采访是在一个初冬的下午,前一晚刚刚落满大地的雪已经开始融化。采访的地点选在故宫的淑芳斋。行进在这些红墙下时,人们总会不自觉地有一种谦卑的心理,犹如一个懵懂少年站在一位睿智老人的面前。这样的感觉很奇特,总会让你不经意地想起数百年来故宫中生活过的那些人,发生的那些事。突然想起郑欣淼院长在采访中说过的一段话,他告诉我们当他走在红墙下时总觉得自己处在历史的一个隧道里边,是和古人的一种交流,和历史的一个重逢。
——杨澜手记
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
我想故宫的意义,其实是一个不断认识,不断升华的过程。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包括它的建筑物,它的文物藏品,作为一个文化的整体,它是不可分割的。
——郑欣淼
精品多在北京故宫
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后,人们在整理故宫文物时发现,溥仪与弟弟溥杰携手带出故宫的书画包括宋元善本、历代名画等1200余件,都属于故宫历代藏品中的精华,其中包括《历代帝王像》、《阆苑女仙图卷》和唐朝阎立本的《步辇图》等众多传世精品。
郑欣淼:这些书画是早期的多,早期的书画多是手卷一样的,像《清明上河图》、《五牛图》,这些作品目前大致有三分之一多回到北京故宫了。现在辽宁的博物馆还有160多件,包括上海博物馆也有一些。所以北京故宫早期的一些作品,例如《平复帖》,唐代时候就在内府,这回是张伯驹先生收藏了以后,捐献给国家的。这是我们现在唯一的1600年前的书画,也是中国最早的一件名人的墨迹。还有就像王羲之,王献之,这王家一门多少大书法家,现在真正留下来的,唯一的一件珍品,大家公认就是王珣的《伯远帖》,这也在北京故宫呢。说到故宫中的书法藏品,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故宫三希堂中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珣的《伯远帖》和王献之的《中秋帖》,三件珍品如今分别由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杨澜:《三希堂法帖》就是王家三代的作品,现在两件在北京故宫,王羲之的那一件是在台北故宫。
郑欣淼:对,那也是临摹的。包括王献之的《中秋帖》也是临摹的。大家都认为王羲之的那幅是唐代的,《中秋帖》是宋代的。所以唯一的一件真品就是王珣的《伯远帖》,这是大家没有争议的。
杨澜:您想证明您的家底还是比台北厚是吧?
郑欣淼:我是很客观的。那东西是实实在在的。你没有你不能硬说成你有,是不是?
郑欣淼和周功鑫
故宫带来的责任
说起故宫的这些宝贝,郑欣淼是娓娓道来,如数家珍,那份自信和骄傲都写在他的脸上,他告诉我上任7年以来,他常常在清晨漫步故宫的红墙下,那时游人的喧嚣还没有打破故宫的宁静,你会产生一种非常奇妙的与历史重逢和对话的感觉,当然这一份厚重的文化感也会给人带来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杨澜:当得知自己要出任故宫博物院的主要负责人时,您的心情是怎样的?
郑欣淼:我当时很激动,也感到担子很重。因为在此之前,故宫博物院有十多年没有院长,只有主持工作的负责人。故宫在社会的关注中,那些年的发展还是比较好的,但是积累起来的问题也是相当多的。
杨澜:那天早晨起来的时候,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郑欣淼:我也知道自己是要真正到故宫去担担子了,从此以后故宫的发展就是我的责任了。而且那天是2002年的10月10日,孙家正部长来宣布我上任。那天也正是故宫博物院成立的日子,所以我是在故宫博物院的纪念日这一天上任,感觉很巧合。
杨澜:得知您要上任的消息,您的朋友中为您感到高兴,感到羡慕的人多呢?还是为您担心的人多呢?
郑欣淼:应该说还是高兴的人比较多。当然也有人感觉到担心,担心这个担子太大,要干的事很多,而且应该说,我来的时候,故宫也处于一个转折的时期。
故宫本身的地位应该是很高的。但是我们和世界的大博物馆没有来往。
杨澜:没有横向交流。
郑欣淼:对,没有建立起这一个关系。我们也办了一些展览,但是很重大的,有影响的展览还不多。另一方面,我们的游客不少,但很多人是看皇宫,不是看博物院。同时加上故宫这么大规模的维修,一年要花一个亿,而且要连续搞18年!所有这些事都是交织在一起的,所以大家担心也是有道理的。
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
故宫展示的辉煌
在郑欣淼的眼中,故宫不仅仅代表着明清两朝的帝王文化,更代表着华夏文明。所以他提出了故宫学的概念,同时他也呼吁人们要用温情和敬意来对待自己的民族文化。
郑欣淼:我当时就发现一个问题。我们一般接待重要的外宾、国宾都是从午门这儿进。但是从午门进来以后,我就发现这些车会一直穿过内金水河的桥,我心里就很不是滋味。因为我们到好多国家,去看过他们的皇宫和博物馆。
杨澜:人家很少有车能够开到大门口的。
郑欣淼:车能够开进来,这就已经是一个很特殊的待遇了。但要再把车开过这个内金水河桥,我心里就不是个滋味了。不是只简单地说我这个桥能不能承受,而是对我们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的一个态度问题。
杨澜:所以您觉得这应该是武官下马,文官下轿的地方。
郑欣淼:我知道这个问题不是外宾提出的,是我们自己搞的。我就让副院长专门找外交部去协调,他们说让我们重新定就行了。其实,我们对自己的文化越重视,对我们的历史越敬重,那外国友人才会对我们民族更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