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美术馆执行馆长冀鹏程
商报:目前,798艺术区已经成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坐标之一,但是包括墙美术馆在内的美术馆似乎都没有将馆址设在这个人气最旺的地区,您如何看待美术馆的布局?
冀鹏程:国际上的著名美术馆通常都会设在市中心地带,不会设在画廊聚集的地区。每个区域的定位不一样,画廊聚集区是一个营销平台,公众去画廊购买艺术品,美术馆更多的是教育和推广功能,与画廊的功能不同。
以墙美术馆来说,如果单纯追求客流量,我们可以将美术馆建立在798艺术区,因为那里每天的客流量的确非常诱人。但是,美术馆还是需要与画廊做出区分,通过分析发现,我们的目标收藏家、客户或者对艺术感兴趣的公众,基本都集中在CBD商圈中,他们来看展览非常方便,同时在这样的商业气氛中也需要一家美术馆。我认为,与艺术区进行区分,以及客户的有效性,是美术馆“远离”798艺术区的重要原因。
商报:您对墙美术馆的改造是怎样的思路?
冀鹏程:对于墙美术馆今后的发展,我首先进行了差异化定位,美术馆到底应该做什么?美术馆的存在有四大功能:展览、教育、收藏和研究,这四大功能必须做好,它相当于硬件,如果没有硬件基础,那么美术馆、画廊可以做,艺术中心也可以做。
同时,我认为“学术”是美术馆必须坚守的原则。目前,如同“当代艺术”被时常提及一样,“学术”这个词已经被炒烂了,大家都在说自己的展览是“学术”的,但是展览如何体现学术性,很多艺术家都无法回答。学术性不是个人对作品的解释,而是一条“学术链”在支撑,例如艺术家创作出一系列作品后,批评家开始对这位艺术家的作品感兴趣,并进行研究,发现艺术家的作品中反映出一些问题,认为这件作品不得不说,而且也得到了公众的认可,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学术呈现。因此,我对墙美术馆进行差异化定位时,认为在学术上要进行突破,让美术馆具有公正性和权威性。
商报:您选择艺术家的标准是什么?
冀鹏程:实际上,不是我在选择艺术家,我只是有投票权。墙美术馆有一支专业的艺术顾问团队,他们会给出权威的意见。
商报:很多美术馆都会请一位主策展人,但是墙美术馆似乎不是这样,每次都会邀请独立策展人进行策展。您是如何考虑的?对于馆长来说,邀请独立策展人的形式是否会对展览产生影响?
冀鹏程:是的,邀请独立策展人策展肯定会出现一些问题,但是我们会根据具体的展览来选择策展人。我们清楚墙美术馆的发展方向是什么,而不是全权交给策展人来做。完全根据策展人的意愿做展览是不合理的。例如,一些画廊在成立之初,没有明确自身的定位,同时急于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便会聘请一些“大牌”策展人或者批评家,将所有展览全权交给他们进行打理,之间也没有过多的沟通,这样的做法在短时期内会产生轰动效应,但是对于艺术机构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最终会导致“身份”迷失。
商报:据了解,目前墙美术馆与多家银行进行合作,您认为美术馆与银行合作的发展趋势如何?
冀鹏程:我认为,美术馆与银行合作非常困难,尽管此前很多人认为银行在介入中国当代艺术,但这种介入只是表面化的。对于当代艺术,银行还没有明确的规划,同时也不能保证与艺术界的合作是肯定成功的。目前,银行涉足当代艺术领域,都为“融资”而非“投资”。
银行与艺术界的合作,只是传达出一种合作意向,偶尔会举办一些活动,还远远没有达到“介入”的程度,这只是一种被当代艺术界放大了的“信号”。
商报:您如何看待中国的收藏家和潜在收藏家群体?
冀鹏程:中国的当代艺术收藏刚刚起步,收藏家还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平,更多的只是一种投资行为。我认为,收藏家的目的和实力很重要,例如对于一位收藏家来说,如果用于收藏的资金不会对其个人资产产生影响的话,这是一种相对纯粹的收藏,反之就会有投资的倾向。因此,在与银行的合作中,我们想发掘一批真正的收藏家,让中国的艺术品收藏市场逐步健康化。
同时,对于潜在收藏家,我十分关注“富二代”阶层。他们普遍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同时接受了很多文化艺术资讯,对“富二代”潜在收藏家的培养应该是美术馆以及画廊下一步应该进行的工作。(刘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