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陈履生、王薇策划的该展览,选取了自延安以来各个时期的主题性油画创作57件,另外选取了部分版画、素描、雕塑、宣传画、年画,共76件。其中绝大多数为这一时期的代表性画家,也有一部分为各个时期的代表作。本展览作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私人藏品展,其中的许多作品都填补了国家美术收藏的不足,特别是像陈逸飞的《踱步》,沈嘉蔚的《为伟大祖国站岗》因为在拍卖市场上有着打破纪录的高价位,而为公众所关注,并将成为本次展览的一个重要的看点。另外,本展览还揭示了与近年来火爆的艺术拍卖市场相关的诸多重要拍品成交后的流向,也为红色经典作品和主题创作作品的收藏和研究提供了个案研究的实例。展览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 服务于时代(1939-1977)
从沃渣的《防空》(1939年)和沈柔坚的《盘查哨》(1945年)这两幅版画为开端,表现了自“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后解放区美术创作在时代中的作为。《讲话》的指引和延安等革命根据地的实验,为新中国的美术创作奠立了时代的方向,1949年之后,主题绘画创作首先在歌颂革命历史的过程中,凸现了时代的责任。吴作人的《周恩来的青年时代》(50年代)、艾中信的《毛主席视察黄河》(1955年)、赵延年的《抗议》(1956年)、吴凡的《周恩来同志在红岩村》(1959年)、靳尚谊的《毛泽东像素描》(1967年)、莫朴的《战地黄花》(1977年)等,都是这一方面的代表作。
尽管这一时期,各种政治运动此起彼伏,随运动而运动的主题绘画创作,不仅反映了运动的内容,而且在高扬的主题中表现出了主题绘画创作服务于时代的特色。从1950 年戴泽的《和平签名》,到1974年沈嘉蔚的《为伟大祖国站岗》、1977年陈逸飞、魏景山、任丽君的《翻身农奴热爱华主席》,这之间的一系列作品都成为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重要图像。尤其是文革中的作品,沈尧伊的《毛主席永远和我们心连心》、沈尧定的《欢呼世界进入毛泽东思想的新时代》、《钢琴伴唱红灯记》都极具代表性。主题性绘画创作成了斗争的工具,艺术的异化则使艺术创作和这段历史一样成为时代的创伤。
第二部分 变革于时代(1978-2003)
在经历了主题性绘画创作为革命推波助澜的历史过程之后,改革开放的时代诉求促进了主题绘画创作的历史变迁,主题的变奏与一种特殊的创作方法在传承中发展,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所带来的多元化和多样性的表现,改变了主题创作的单一化的倾向,陈逸飞的《踱步》(1979年)、全山石《中华儿女——八女投江》(1989年)、陈宜明的《追思》(1991年),都改变了人们过去对于主题性创作的看法,而主题创作在往还原历史真实的方向努力,在逐渐向去政治化方向发展,都为新时期的主题创作开辟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的天地。
自20世纪中期以来,主题创作发展到20世纪末期所发生的重大变化,正好像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一样,尽管社会的需要在减弱,主题创作也不再成为一家独尊,可是,它记录历史、反映现实的叙事方式,却是许多非主题性的纯审美或纯表现的作品难以比拟的。所以,本次展览既是历史的回顾,也是为现实提供镜鉴。革命的时代虽然成为过去,但是,革命的时代所遗留的精神与品格,某些值得借鉴的方式与方法,却是我们需要正视的一份遗产。
此次展览作品的提供者、著名收藏家王薇
为配合展览,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由陈履生所著的《革命的时代:延安以来的主题创作研究》;中央电视台专题组摄制了专题电视片《革命的时代:主题绘画创作访谈》;中国艺术品网(www.cnarts.net)和中国视窗网(www.cnartw.com)也开通了介绍本次展览的专题频道。《革命的时代:延安以来的主题创作研究》是一部研究延安以来主题创作的专著,全书分4章,约20万字,并附有“1942-2009年中国美术年表”,该书以私人藏家的系列收藏为个案,将它们纳入到各个时期的历史中,研究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以来主题创作的历史发展过程,探讨和这一历史过程相关的艺术现象,通过史的论述、作品的解读、作者的访谈,透析革命时代中的主题创作的相关问题。与展览所不同的是,该书的研究内容一直延续到新世纪以来与诸多重大社会事件相关的主题创作,如2003年的抗非典,2005年的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2008年的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改革开放30周年,2009年的国庆60周年,直至当下由中宣部、文化部、财政部主办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览”。
主题创作自延安以来奠立方向,走过了新中国60年的历程。60年来风雨兼程,形成了一段曲折而有变化的历史脉络,各个时期的许多作品都印证了这一历史中的社会和人文。这是一个系统总结60年来主题创作历史发展和成就的契机。通过这个展览,公众将会看到许多熟悉的作品,看到几代艺术家在主题创作领域内的创造,无疑,人们也在现实的诸多困惑中表现出对于主题创作未来发展的期待——国家的强大,希望有能与之相应的表现历史、反映现实的精品力作——与历史比肩,和时代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