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
他把粗犷和微妙、迅疾和凝重这样一些很难并存的特点自如地结合在一起,从而确立了突出的个人特
征。作品表现出对古典杰作的深刻理解,表现出广阔的视野和出人意料的构成变化。
香港 <大公报> 1989年7月24日
我们有理由相信邱振中的这些作品以其学术的高度, 必将在中国书法史上 ── 特别是书法艺术的现代进程中 ── 占据重要位置。
贺宏亮 《在汉字的边缘处》 <中国书法> 1995-4
无疑地,如果从艺术史的角度看,并且就深刻而自觉地对应于传统书法史而论,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
断定,即中国现代书法史是从邱振中开始的。
沈语冰 《现代书法:从批判的形式到形式的批判》 <中国书法> 1995-4
邱振中的现代书法既具有解构意义,又具有建设意义,他的工作直接推动了“书法主义”的问世,他的价值将更多地体现在不远的将来。
彭德 《煮酒论英雄——是什么,是谁,代表了当代中国美术的成就?》
邱振中书法形态的内心独白反映了他对现代艺术的深沉的焦虑。……他的纯情意识不让他去超然与逍遥,而是在一种崇高的使命感中不断地去强化人格上的力度。
尹吉男 《书法形态的内心独白》 <独自叩门> 三联书店 1993
在现代美学、哲学层面上确然提升了书法对于现代文化的意义。
谢云《邱振中的书法》 <光明日报>2000年 8月28 日
邱氏为大陆最具实力的书法家之一,但他深入传统的方式与他人多有不同。他不遗余力地沉入于杰作的最小空间、最小线段中,所获既丰,同时又找到了一条通向现代艺术的道路。他的水墨抽象作品不论是笔触、结构还是文化氛围,均令人耳目一新。
洛杉矶〈侨报〉(THE CHINA PRESS) 1997年4月17日
邱振中将抽象绘画的处理手法、平面设计的构成规律和传统书法的结字原则结合得十分巧妙。它既保存了传统书法的运笔之美,又体现出现代人的构筑匠心,整个画面疏密有致,每个局部又洋溢着一股灵动之气,内外空间互相呼应,一片生机。
严善淳 《当代中国书法展评述》 〈艺术与生活〉1991-2
(待考文字系列) 打破了古典书法音、形、义三者关连的通则,把形从两者的制约中脱离出来。它要么导致书法的解体,要么导致书法一场划时代的变革。它能否被现实认可将取决于机遇,能否进而被历史认可则取决于继承者的多寡以及继承者的水准。
彭德 《颜真卿与邱振中 ── 古今书法家创作心态辨析》 <书法研究> 1991-4
(邱振中的现代创作)其意义并非在于推翻了书法本体,而在于启发了人们对它的重新认识和拓展,并为探索现代书法体系提出了某种方法论式的启示。
高名潞 《消解的意义》 <书法研究> 1992-5
这是两组奇特的作品,它们典型地反映了当代中国艺术家的命运,令人想起了西绪福斯的苦役: 他一次又一次地把巨石推向山巅, 力求找到一个转折点。本书中的书法和绘画作品正是这样一些转折点,因此不能孤立地对它们进行评价。我认为,在很大程度上,不应该把它们理解为一种创作,而应该看成是中国艺术发展中的一份重要文献。
「状态-Ⅳ」(诗集) 让我们看到了艺术家工作的另一时刻。在这一时刻,艺术家写出了几行诗和令他惊讶的比喻后就完全沉浸在工作之中:词语的音乐在他心中奔涌,成了他灵感的源泉。他抬起头来,仿佛还看到了另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超过了惩罚他的诸神的威力,那种力量支配着他的双手,代替他完成工作,那就是:世界思想界和诗歌的现状,还有诗歌未来所注定的,在其历史发展中它所应迈出的下一步。于是他觉得自己不过是使它进入这种运动的一个缘由和一个支点。
艺术家的伟大工作,他的神话和他的故事,特别是他的批评气质,他对自己、对前人的神圣不满,就是编者想向读者展示的篇章。
范景中 《当代的西绪福斯 ── 邱振中的书法、绘画与诗歌》序言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5
【理论】
书法传统最重要的阐释者。
初白 《对传统书学的深刻理解和剖析──邱振书法理论体系述评》 <书法> 1994-2
运用现代思想对传统文化所进行的一次成功的解说,对书法教学、欣赏、创作将带来令人瞩目的冲击。
《中国人物年鉴》 华艺出版社 1989
当代书法理论中具有历史意义的文献。……具有一般艺术学论文所不具备的力量;不仅对书法理论, 对其它艺术理论也都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墨一 《传统与个人才能──论邱振中的创作与理论》
<中国书法> 1987-2
如果说大陆的哲学界不能提出让书学研究者关注的问题的话,那么中国书学界从事理论研究的人们能否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而从事书法史研究的学者们能否接过这些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对其进行讨论呢?……邱振中在《艺术的泛化》一文中提出的理论观点,是能够为书法史的研究提供一个关注点的,但它在大陆研究书法史的学者中却没有引起积极的反应。邱振中敏锐地抓住中国书法中存在着的一种“泛化”现象,从哲学、文化学的视野探讨了这一现象。邱振中指出的这一现象和中国书法的其它一些现象都有密切关联,如书法中广泛存在的应酬现象、传统书法对创作者修养的强调、当代中国书法不再是文化精英的艺术后依然有大众广泛参加等。书法史研究者完全可以接过这一问题,探讨“泛化”何时开始,应酬何时成为书法创作的一种重要方式,受到哪些体制性因素制约?…… 如果我们的个案研究能围绕着一些理论问题而展开,它们就可能为书法理论的建设作出独特的贡献。
白谦慎《关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大陆书法研究的一些思考》
<跨世纪书艺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台北 2000
大作仔细拜读,至为钦佩。尤其是关于“陈述方式”的讨论,振聋发聩,开辟了全新境界,实际上是解决如何理解传统诗学,甚至哲学的全新路子,进一步的发挥,可以写成一本书!学术境界,简直是维特根斯坦式的革命。
赵毅衡 2002年9月10日信
《书法的形态与阐释》:近二十年来关于书法本体研究最杰出的论著。
沃兴华 〈中国书画•当代学者推荐书目〉2003-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