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邱振中《书法》

时间:2009-05-07 15:15:42 | 来源:艺术中国

读邱振中《书法》

祝帅

我一直认为,在中国当代书法史、艺术史乃至学术史上,邱振中都扮演着一个不容忽视的角色。记得1990年代初期的《中国书法》杂志上,曾经有论者把邱振中称作是“中国现代书法史的开端”,范景中更是以“当代的西绪福斯”来描绘他的工作状态,但我觉得这些说法是远远不够的。邱振中对于当代艺术和书法理论的贡献,也许需要我们沉潜相当一段长的时间才能够在历史上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位。

然而,邱振中似乎非常吝惜自己的文字,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他仅仅是凭借着收录在论文集《书法的形态与阐释》(重庆出版社,1990)中的十几篇文章奠定自己在书法界和学术界中的位置的,而2005年由朗朗书房策划出版的《邱振中书法论集》所收录的书目,也基本上都是单篇论文的形式。此前他最为厚重的一本书,当推《中国书法:167个练习》,但这本技法教材以图例居多,解说亦非常精炼。但正是这样一本技法教材,第一次以包豪斯开创的现代艺术教育体系的视角来重新检视书法基础课教学,把书法专业的基础课从“欧柳颜赵”拉向了艺术作品视觉构成和书法笔法的层面,推动了整个书法教育和书法研究的范式转换。

但是无论如何,由于邱振中的论文学术性极强,理论结晶程度极高,不仅牵扯了其他人文学科(尤其是语言学、语言哲学)的方方面面,还常常在运思方式上体现出与一般人文艺术理论学者不同的数理式的抽象和分析方法,使得它们虽然已经被人们所认可,但在实际中往往令艺术理论的阅读者望而却步,或是被以实践为唯一指归的书法创作家们敬而远之;而《中国书法:167个练习》如果没有对邱振中的相关书法理论的研习则似乎令人有些难以深入其最为核心的那些地方。因此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一直觉得无论从理论体系的有机构成还是从逻辑上看,在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这样重要的理论著述和《中国书法:167个练习》这部书法教材之间,似乎应该有一部著作把他们联结起来。这既是理论构成的完备性的客观要求,也将是后学者进入邱振中的理论和学术思路的一条捷径。我知道他目前所思考到的领域和深度远远没有被他已经出版的几部著作所穷尽,并且我也注意到了他一直没有放弃在这二者之间建立桥梁的种种努力。这或许也是当我看到这部题为《书法》的新著时,并没有感到太大的意外的缘故吧。

我必须说,摆在我面前的这部厚达400余页的《书法》,并不是一部像其姊妹篇《中国书法:167个练习》一样的教材续编,也不是一部像《书法的形态与阐释》那样严格的理论著作。在前言和其它很多场合,他都表示出希望写一部可以给普通读者看的《书法手册》或者《书法指南》这样的书,但与此同时,邱振中在多年来对这部著作的体例进行结构的时候,又可以避免了把它写作成“大家小书”那样几乎可以让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够轻松阅读的通俗读物。我不知道作者在写作这部著作的时候,是否在隐约地以美国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的《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为潜在的参照系——阅读过这本名为“入门”的小书的读者都知道,这绝不是一部可以不加任何思考就可以轻松阅读完的“故事会”。我只能说,《书法》是一部奇特的学术著作,它之出现在当代书法、艺术理论和人文学术的领域,都有着非常奇特的意义。

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看到的那样,在已经有超过十所以上的高校招收书法专业的博士研究生的今天,书法(包括其它中国传统艺术形式)面临着从一门古老的技艺向现代学术体制的重大转型。在转型期,书法自身不得不面临着双重的困难:一是如何面向普通公众介绍一门作为当代文化和艺术中的重要现象的书法创作,一是向整个学术界,尤其是人文社科学术领域绍介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书法学”、“书法学科”甚至“书法科学”。这两个任务是互相联系的,但两者的内部又充满着巨大的张力。作者曾经为这本《书法》构思的两个名字中,《书法究竟是什么》似乎更在着意于解答前面一方面的问题,但恰恰需要利用更多的学术资源和学术话语,而《大学书法手册》,看其来更像是解决后面一方面的问题,但“手册”这种体例似乎又有失学术的厚重。无论如何,一个学科领域内的大学者,都在本学科内部将学术往前推进的同时,肩负着向社会大众和整个学术界介绍本学科的某种责任和使命。因此毋宁说,正是因为作者意识到把“书法传统的核心”和“对传统的现代思考”同时展现给读者本身就似乎是一种悖论性的工作,才使得我们看到今天的这部《书法》。

本书是以问题和专题的形式结构的学科导论性著作。这种结构体例的确有似卡勒的《文学理论》,它并不像书法理论教科书或者《书法学》教材一样追求黑格尔式理论体系的完备性,也不像论文集一样往往缺乏逻辑之间的联系。相反,它比一部读本要更加突出作者个人的理论思辨力,与此同时,又要求作者把这样的思考以深入浅出的语言表述给书法界甚至学术界之外的公众。无疑,这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工作。然而正是凭借着这样一种执著,邱振中完成了一个自己二十多年来的夙愿——把自己对于书法的理论思考的各个面向,展现给书法界之外的读者。因此,本书作为一部可以联系起他在书法技法方面的整理和对书法理论的学术性思考的著述这两个端点之间的重要链条,把自己对于理论和实践的潜心思考融入一种相对通俗,但同样要求读者做好相应的学术准备的叙述中来。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我认为本书可以作为其它学术领域的研究者进入书法研究的一条捷径。

无论如何,这部起源于“非学术”构思的著作仍有其重要的学术意义。本书前三章的主要内容取材于作者此前在《书法的形态与阐释》、《神居何所》、《书写与观照》等几部论文集中已经形成并发表过的主要观点,进行了重新的解说和编排。邱振中对于书法的理论思考在方法这里可以得到精简和集中的表述,而其中的很多思考无论是在书法研究还是艺术理论、当代美学等领域中并不多见的。第四章“书体的演变”是一个尤其值得重视的章节。这一章实际上构成了邱振中的书法史叙述,这在他此前偏重于理论的著述中是不多见的。专业读者在这里尤其应该注意观察其书史研究的方法,尤其是对先秦以来的墨迹以笔法演变为中心线索的书史论述,以及作者是如何在历史和史料的线索中融入自己的理论见解的。“书法家”一章,则是书法界内部不多见的对于当代书法现象的一种社会学式思考,而这种思考在2008年作者主持的“兰亭论坛”上就已经出现端倪。而接下来作者对于“作品模式”的研究,则是利用了社会学研究中的概念操作化和量化统计的方法,正如作者所说,这在书法研究领域的确是一个前人没有触及的“新问题”。全书仍旧以作者向来所关心的书法理论和书法文献为指归,揭示了作者多处多方强调的“把书法不断思考下去的可能性和具体的路径”。当然,这些任务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书法本身的任务,而又可能是一个个哲学的问题,在书法学(倘若存在这样一门学科的话)还尚未成为“中国当代学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的今天,书法界内外的读者思考这些问题还显得有些奢侈,但是这却是作者长期以来希望触及到的某些方面。

总的看来,《书法》一书可以高度概括把握到邱振中书法研究的理论来源:当代哲学、语言学、社会学和艺术理论和他立足于书法这一现象所做出的发展。而现代理论的一个特点,就是不要求对作品或者客观事实做出一一对应的实证性解说(在现代理论家看来,或许那根本就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而是更加要求作者理论思辨的能力,看重自成系统或者自圆其说。这样的理论研究从终极的意义上看,与现代文学理论、社会理论、哲学理论的目标未尝不是相通联的。应该说,邱振中在这些方面思考过的问题,远远不是本书的几个专题所能够穷尽得了的,还包括了书法与其他艺术、书法与文学、语言等很多领域。这些方面还有深入发展下去的无限可能性,为此,我们也期待着作者的下一部《书法理论读本》。

(2009年)

(祝 帅 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曾出版专著《中国文化与中国设计十讲》,译著《流派:艺术卷》等,现居北京。)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