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专稿] 元艺术中心——风景的启示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1-08 11:31:04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低吟的大地-200X150


  展览名称:《风景的启示》

  Exhibition Name: Enlightenment of the Landscape

  艺术家:石建军

  Artist: Shi Jianjun

  策展人:彭锋

  Curator:Peng Feng

  展览日期:2009年1月17日——2月18日

  Exhibition Time:January 17th——February 18th, 2009

  开幕酒会:2009年1月17日 16:00

  Opening Date:16:00 January 17th,2009

  开放时间:10:00-18:00

  Open Time:10:00-18:00

  展览地点:北京元艺术中心(海淀区紫竹院正福寺路77号,曙光教育防灾公园内)

  Place:Beijing Yuan Center of Art(No. 77, Zheng Fusi Rd, Zi Zhu Yuan, Hai Dian District, Shu Guang Disaster Prevention Theme Park)

  网站:www.ycachina.com

  Web:www.ycachina.com

  电话:010-52721066

  Tel:010-52721066

  传真:010-52721068

  Fax:010-52721068

  电子邮件:art@ycachina.com

  Email:art@ycachina.com

 

石建军艺术简历

文明的救赎

 



 



 

  苦涩的意义

  ——读石建军油画有感

  彭锋

  在寒冷冬天的某个下午,我走进石建军在北京东郊的画室。除了足够大的空间之外,画室内外都简陋到了极点。没有暖气,房子里面的温度不一定比外面高。我努力克制自己不要发抖,但一开口说话,仍然免不了有些寒颤。我看见热气随着声音从口中冒出,在面前萦绕,然后很快被寒冷所吸收。当然,不可能有热茶或者咖啡,因为它们与这间画室是那么的格格不入,以至于如同那位卖火柴的小女孩眼中的火焰。我想只发出声音而留住热气,但这是不可能的,而且也不应该。在这个寒冷的房间里,我们需要靠呼出的热气相互温暖。

  口中呼出的热气朝墙上飘去,那里挂着比寒冷的空气还要寒冷的画!也许房间里的空气本来没有那么寒冷,因为那些寒冷的画而更寒冷了?也许墙上的画本身没有那么寒冷,因为寒冷的空气而更寒冷了?也许我们本身没有那么寒冷,因为寒冷的空气和寒冷的画而更寒冷了?也许房间的空气和墙上的画本身没有那么寒冷,因为寒冷的我们而更寒冷了?本来就欠敏捷的思维,在寒冷中冻结了,一时找不到这些关于寒冷的问题的答案。

  石建军似乎察觉到了我的寒意,有些歉意和羞涩地说:“我就画了这么一些又苦又冷的东西。”我明白他的言外之意:中国当代艺术流行感官欢愉,充满肤浅的快乐和廉价的热情。这些又冷又苦的作品,跟当代艺术的纸醉金迷的繁荣景象完全相悖。然而,我从他的语言中并没有读出他对自己作品的当代性的怀疑,相反我读到了一种异乎寻常的坚定。他在坚定地走自己的艺术道路,一条与流行的当代艺术全然不同甚至刚好相对的道路,他要让整个流行的当代艺术作为对照面来映衬他的艺术的意义。

  石建军的这种反向选择,让我想起了丹托关于艺术界的风格的论述。在丹托看来,艺术界的风格总是成对出现的。有再现就有表现,就有非再现和非表现。进一步说,有浅薄就有深刻,有享乐就有痛苦。如果玩世和艳俗的当代艺术是以过分正经的主旋律艺术为对照而突显出来的话,那么石建军这种表达苦难的艺术就有可能在跟玩世和艳俗艺术的对照中而获得意义。主旋律艺术越强大,玩世和艳俗艺术就越显眼。玩世和艳俗越强大,表达苦难的艺术就越显眼。从艺术风格成对出现的道理上来说,理应如此。

  为了自己的艺术理想而甘受冷落和痛苦的石建军,让我想起了卢奥。石建军承认,从学生时代起,就一直受到卢奥的影响。一本复印的卢奥的画册,一直携带在身边。尽管同为莫罗的学生,卢奥与马蒂斯迥然不同。马蒂斯选择了热情欢快,卢奥选择了凄冷苦涩。除了赞叹莫罗开明自由的教学风格之外,我不由得惊异“画如其人”的浅显道理是如此的深刻。在艺术上最终竞争的既不是技术也不是观念,而是人格。从终极意义上来说,艺术家画的都是自画像。出身贫寒的卢奥画他的苦涩,出身富有的马蒂斯画他的欢快。这里的苦涩与欢快之间只有风格上的区别,没有境界上的不同,因为它们都是画家内在气质的流露。卢奥的苦涩不妨碍马蒂斯的欢快,马蒂斯的欢快不妨碍卢奥的苦涩。他们都将自己的人格成功地画了出来,他们的作品就是他们的人格,因此我们可以用苦涩来描绘卢奥和他的画,用欢快来描绘马蒂斯和他的画。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让苦涩的卢奥去表现马蒂斯的欢快或者让欢快的马蒂斯去表现卢奥的苦涩,会是什么样的结局?我敢断言这个世界上就不再有苦涩的卢奥和欢快的马蒂斯了,不仅他们的作品不会在艺术史中占得一席之地,而且他们的人格也会淡出人们的记忆。是作品拯救了人格,也是人格拯救了作品,更是由独特的情感基调构成的独特风格同时拯救了作品和人格。

  在众多的艺术大师中,石建军为什么选择了声名并不显赫的卢奥?在众多的读者中,为什么只有石建军选择了卢奥?我想这与他们在生活经历和精神气质上的相似性不无关联。石建军出生在湖南农村,那里的孩子不缺乏苦涩的经验。然而,那时的苦涩经验并没有成为石建军创作的主题。因为那时的苦涩经验更多的是私人的,石建军还无法确定它们是否具有艺术表现的价值。直到1999年考上中央美院油画系研究生班之后,在随中央美院师生去大西北的写生中,石建军的苦涩经验被激活了。自那以后,他每年都去黄土高原写生,而且一待就是数月之久。在黄土高原上,与当地农民同吃住。这已经不是简单的通过写生来收集素材,而是重新经历痛苦的生命体验。孕育了中华文明的黄土高原,也凝聚了中华民族的苦难历史。由于气候的变迁以及过度的开发,今天的黄土高原已经不再是繁衍生命的沃土,而成了不宜人居的荒原。在这片土地上,石建军看到了中华文明的沧桑。由于民族的沧桑跟个人的苦难形成了同构关系,石建军找到了以苦涩为主题的艺术创作的契机。在“文明的遗迹”系列作品中,石建军用冷峻的色调、粗砺的肌理、枯涩的笔触,描绘了黄土高原上洗尽铅华的文明废墟。这种规模宏大且历史深远的废墟给人引起的震撼,远远超过了当代艺术所钟爱的工业废墟,因为我们对这种具有历史感和人生感的废墟的反思,已经不再局限于阶段性的现代化所付出的代价,而上升为对人类文明的总体思考:无论多么伟大的文明,最终都免不了沦为遗迹。漫长的人类文明如此,短暂的个体生命就更加无法幸免了。由此,我们在废墟面前常常会发思古之幽情,叹人生之短暂。因此,以废墟为题材的艺术,目的不是像新闻报道那样再现废墟的真实面貌,而是把废墟作为人类认识自我的镜子,尤其是认识人生的局限性的镜子。在浩瀚的宇宙之中,无论是整个人类还是单个人生,都是异常地渺小。一旦我们认识到宇宙的无穷,人生的有限,就会产生出具有宗教色彩的崇敬和谦卑的情感,对无限宇宙满怀崇敬,因有限人生心生谦卑。从石建军的作品中,我们能够读出这种宗教情感。如果说这种宗教情感中内含痛苦和惆怅的话,这种痛苦和惆怅绝不是因为偶然的灾难引起的世俗情感,而是因为人生必然的渺小和无常而产生的触及生命根底的宗教情感。

 

1   2   3   4   下一页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专稿] 2008造型艺术新人展
· [专稿] 月光不落帝国-从中央美院到皇家美院
· [专稿] 牛房仓库活动
· [专稿] 秘鲁艺术家地罗神个展:无色之美
· [专稿] 当代源创画廊展览

艺术中国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artchina@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