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新媒体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摄影的文化观照 摄影图像评价方法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1-09 14:22:10 | 文章来源: 中国摄影家协会

  一、摄影图像的视觉文化表现

  中国摄影界随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现今整个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思想逐步解放,对外交流逐步扩大,实践活动逐步繁荣,摄影图像已经进入到一个主题、题材、形式、艺术手法和风格十分丰富的多元新阶段,摄影的社会功效也逐步个性化,摄影市场初见端倪,总之,摄影领域里的视觉文化氛围在悄悄地形成,摄影图像正成为社会视觉文化的主要部分。

  于是,摄影人就困惑了,中国摄影传统有悖摄影特性的吗?国外摄影的发展究竟是如何体现摄影功效的呢?沙龙摄影一无是处吗?什么是纪实摄影?风光摄影如何把握?荷赛是新闻摄影的榜样吗?摄影的艺术性和记录性怎样区分?我国摄影界文化档次不高吗?全国摄影艺术展是摄影发展的指挥棒吗?摄影界怎么难与市场经济挂钩呢?同时,摄影界内外能准确看待诸如:四月影会、《艰巨的历程》影展、解海龙的希望工程影展、邓伟的世界名人专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纪实摄影热、台湾婚纱摄影、陈传芬的长城摄影、侯登科的《麦客》、焦波的《俺爹俺娘》、西部风光摄影热潮、国展的评价标准、广告摄影的异军突起、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日报》《中国青年报》的新闻图片编辑风格、《中国国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图片运用、各地举办摄影节和群体摄影创作,以及近年来脱颖而出的一批摄影批评家、理论家振聋发聩的呼声与倡议等等现象吗?

   如果有人仅从摄影自身的发展历史或发展规律来总结或归纳上述某个现象,或用摄影实践的现象本身来解释摄影现象的规律,都可能会产生一些困惑的结论,甚至相反的结果。就如前些年许多人仅站在摄影的层面,妄加对纪实摄影树立评价标准那样,给社会文化界留下幼稚的笑柄。其实所谓对纪实摄影许多纠缠不清的分析,正是纪实摄影图像视觉文化所包涵内容的复杂反映。纪实摄影图像一走向社会,不管是拍摄者或"观看"者,仅用摄影的语言就再难以准确评价了,因为摄影图像已附属了社会历史文化的积淀。周海拍摄的工业题材图片初衷是强调对黑白影调的恰当表现,而图片一经走向世界,人们更多关注地是中国工业化这个非常现实的社会状况,而非黑白摄影影调了。

  "观看"是人类一种最自然最常见的行为,但其内部却有很深刻的心理和社会原因。技术因素在摄影实践过程中虽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摄影实践也说明了:在照相术发明后,通过照相机的 "观看"实际上已变成一种异常复杂的文化行为了,即摄影的"观看",是主动发现的过程。但摄影的纪录技术和图画般的直观感受,常常掩盖了照相机后面那双眼睛所浸染的文化沉淀。

  同时,拍摄者的文化背景与摄影图像也并不是线性般对应的,摄影图像并非文化背景的简单凸现,摄影图像、摄影实践现象是一种文化沉淀的间接体现。初看这是一种简单的对应关系,其实它们是一种互为融合脱变的过程,所谓有"文化"的人并不一定就拍出有"文化"意味的图像,而受某种习俗"浸泡"的非"文化"人,可能拍出具有很深文化品味的图像,因为文化对摄影者的影响,是来自于自觉与非自觉的习惯,这个过程本身在彰显一种文化,即视觉文化。这种视觉文化的意义就如前面所说的时钟文化那样,它不仅是告诉人们几点钟而已,它体现一种社会生活习惯,即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文化概念。

  这也如人们分析审美时所指:审美感所具有的直觉性,并不是对事物的原始的混沌的认识,而是有着理智的思想的背景的。

  我们站在摄影的文化层面来综合分析摄影现象,才可能全面理解某种摄影作品的社会和艺术价值,形成对摄影图像科学的分析和批评方法;建立具有社会文化性的摄影图像评价体系。

  二、剖析摄影的文化观照

  我们强调用摄影的文化背景来分析摄影现象,那么,与之相关的文化和视觉文化又是些什么呢?

  从宏观上理解,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群人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以及它们的物质形式。即文化有3个组成部分:符号,价值观和规范。符号是文化的基础,符号是指能有意义地表达事物的信息,信息是事物的状态或对事物状态的描述,是文化的表达形式;价值观是文化的的核心,价值观是判断孰是孰非,孰重孰轻的标准体系,是文化的最高境界;规范是文化的重要内容,规范是衡量行为和思想的准则,是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文化"还是对人们不同生存状态、人化状态的较全面、深刻、简明的概括。

  当今人类的经验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视觉化和具象化了,这种在当代文化中丰富的视觉经验与分析逐步构成了所谓的视觉文化。视觉文化的基本涵义在于视觉因素,特别是影像因素,这些占据了视觉文化的主导地位。我们强调视觉文化在今天的地位和作用,并非仅仅用视觉文化的符号学表征来处?quot;图像史",而是要看到,它所涵盖的范围远远超过了图像研究,它的正真的意义如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学者尼古拉·米尔左夫所讲的"要用视觉文化瓦解和挑战着任何想以纯粹的语言形式来界定文化的企图"(见《文化研究》第3辑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在这方面,美国人米歇尔在《图像转向》一文中指出"无论图像转向什么,我们都应当明白,它不是向幼稚的模仿论、表征的复制或对应理论的回归,也不是恢止赜谕枷?在场’的玄学的死灰复燃;它更应当是对图像的一种后语言学的、后符号学的再发现……"即"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而且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 (见《文化研究》第3辑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摄影活动和摄影图像在现代社会文化条件下,构成了视觉文化的范畴,形成了由下列内容组成的、对摄影图像评价的文化观照: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交融

  某种文化交融于历史过程中,并被这个历史自觉与不自觉地所传承。在现今视觉社会中,正如人们所断言:视觉文化不是向幼稚的模仿论、表征的复制或对应理论的回归,而是对图像的一种后语言学的、后符号学的再发现。即视觉文化是人的主观意识对于这个客观世界及其关系的主观把握,深入地揭示了、体现了,人的自我意识活动规律及其自觉地应用于把握认识的自身与客观自然世界的主观能力,这种研究早背大家所接受。因此,视觉文化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交溶,摄影所创造的视觉文化并不简单是一种模仿、表征的复制,而是一种观念的创造。

  这是评说各类摄影图像价值的社会文化心理因素,也是摄影"工具?quot;的某种脱变。

  文化的规范化问题

  规范是衡量行为和思想的准则,是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文化的重要内容。规范包括制度规范、道德规范、习惯规范。习惯规范约束力比较弱;道德规范约束力比较强,违背了要受到舆论的谴责;制度规范则是由国家制定的法律,违背了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是摄影图像带有社会组织乃至传媒集团行为规范"标签"的视觉文化特征。

  我们在这里看到这样的运行模式:摄影图像的繁荣构成视觉文化因素;视觉文化因素强调规范准则;规范准则又积淀了文化内涵;文化内涵又促使摄影视觉文化化,即:摄影的繁荣--〉视觉文化--〉规范准则--〉文化内涵--〉摄影视觉文化化。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专稿] 默演——汉斯·欧普·德·贝克个展
· [专稿] 尤伦斯新书发布+讲座:"中国当代艺术"
· [专稿]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月展讯
· [专稿] 元艺术中心——风景的启示
· [专稿] 2008造型艺术新人展

艺术中国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artchina@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