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新媒体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艾未未:现实更需要我,我无意怀旧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1-09 14:18:36 | 文章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艾未未  回轩/摄


  危机让“怀旧”的话题再度风行,顿感迷茫的现代人纷纷折返过去,冀望以此安顿心灵。新年伊始,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举办的“艾未未:纽约1983~1993”摄影展,极大地满足了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充满好奇的观众的感官需要。从1万多张底片中挑选出的246幅照片,详述了艾未未对纽约十年的观察、亲历的事件以及生活的日常枝节,而那些与他同时期生活在纽约、至今仍在影响中国当代艺术进程的中国艺术家的面孔,则从个人叙事的角度,钩沉出中国当代艺术重要的十年历史。

  展览现场,艾未未习惯性地随时随地用傻瓜相机拍照,在摄影记者的镜头包围下,艾未未举起相机反照记者。“照片也没法捕获真实,一切都只是现象,一切都不能确定”,艾未未按下快门,慢慢地说,“我从不考虑美学、技术、构图或用光。相对于真实,美很无力。我有记录历史的勇气和热情,但我无意怀旧,因为现实更需要我。”

回忆已经不够准确

  “涣散的,没有目的,不着边际的。”艾未未如此描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美国的生活和状态。这些不着边际、没有目的的生活,与同时期生活在纽约,日后影响了中国当代艺术史进程的众多人物,被艾未未记录在1万多张底片上,那些图像大多从未洗印出来,只以底片形式尘封了10年。

  2008年,受“三影堂”的创立人荣荣和映里夫妇的邀约,艾未未把这些底片翻了出来。3到5人的工作团队用半年时间,用洗印黑白照片的传统技术——明胶卤化银工艺冲印底片,于是,一个时代的记忆跟着影像显现:照片上的艾未未,清瘦忧郁,对一切满不在乎的模样;“文革”后第一批公派留学生谭盾、胡咏言们的笑容里透着只属于那个年代的单纯与狂喜,谭盾们在街头的表演、表演之前在狭小的地下室里认真排练的过程被一一记录,自助洗衣店、公共厨房里的日常琐事呼之欲出;而另一些则是没有表情,他们多半以自拍方式记录了当时艾未未及艾未未身边无事可干的人的闲散生活。

  照片以编年的形式被整理和归档,在策展人映里看来,艾未未摄影作品的价值在于其中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潜隐于图像中的艾未未艺术语言的基因:比如对细节的捕捉,对社会性事件的关注,反美学构图,无序空间形成的语言张力。

  1981年,艾未未前往美国parsons大学学习,因为不满于学校教育的模式,半年之后退学,以“非法移民”的身份逗留于美国。这段脱离主流体系和正规渠道的生活,让艾未未承受着极大的风险,而另一方面,他却因此获得了自由放任的心态,游走于纽约的各个角落,观察和记录人间百态。

1   2   下一页  


下一页久保田博二的“中国”
上一页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专稿] 默演——汉斯·欧普·德·贝克个展
· [专稿]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月展讯
· [专稿] 2008造型艺术新人展
· [专稿] 月光不落帝国-从中央美院到皇家美院
· [专稿] 秘鲁艺术家地罗神个展:无色之美

艺术中国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artchina@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