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冀宝斋博物馆名声大噪,其原因不是藏品珍奇少见,而是藏品竟全是假冒伪劣之作,作家马伯庸绘声绘色描写所见所闻,雍正年间的“金陵十二钗”、元代“十二生肖”等,看得人眼珠子都要掉在了地上。
据《民办博物馆规范化建设评估报告》课题组介绍,仅有一成博物馆合格,文物真假存疑。当下民办博物馆良莠不齐,根源不在于缺乏投入、不在于法规的不完善、不在于国家是否扶持,而在于创办者、管理者缺乏对文化、文物的敬畏珍惜之情。
盛世收藏,乱世黄金。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收藏越来越受人重视,热钱涌入,各种拍卖会拍价屡创新高,亿元以上的藏品司空见惯。然而,细细考究之下,竟然是当代艺术家比历代名家的画作值钱,齐白石的画拍出亿元,真伪未定的黄庭坚《砥柱铭》也是亿元,即使有千双慧眼,也难以分辨出好坏。纵然说艺术无价,但水平仍有高下之分。当大量炒家为了自己利益不断抬高某位作家的价格时,市场也会被扰乱,而真正有传世价值的文物就不会现身。
藏品之源既不是清泉,汇集藏品的博物馆也像个池子,干净不到哪里去。故宫博物院被指藏品被盗,许多博物馆藏品腐蚀损毁,藏品一入馆,便永不见天日,失了文物应有的教育功能。国家级博物馆管理尚犹如此,更何况管理条件更等而下之的民办博物馆呢?
民办博物馆创办的初衷,既有真心想保存古物、为传承尽力的;也有炫富洗钱的。创办者、管理者的文化程度不高,以至于一些民办博物馆偏于现代微雕、书画、手工器物的层面,虽经努力,却没有达到传播文化的层面,经常闹出大笑话。当我们把目光摆脱金钱的局限,向前贤学习时,便能找到一条新的路子。
为保存文物精品、传承文化尽力的大收藏家,当首推张伯驹先生。张伯驹诗书画造诣不凡,而对文物情有独钟,不惜一掷千金。当初仅为爱好,曾买下中国传世最古墨迹西晋陆机《平复帖》、传世最古画迹隋展子虔《游春图》、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上阳台贴》等,自己沉浸其中,著有《丛碧书画录》,汇总所藏的历代名家书画,为后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使藏品得到更好的保存、利用,张先生把书画捐献给国家,当时有人估计便有亿元之巨,今日更是价值连城。张先生之收藏,不是为了个人一己之私利,而是为了保存与传承中华文化,赤子之心,天人共鉴。
建于明代的天一阁,是最大的民间藏书楼,藏书达7万余册。楼主范钦建立了严格的藏书管理制度,“代不分书、书不出阁”,对书籍的重视程度无以复加。到了后代的开明子孙,准许一些真正的大学者如黄宗羲等登楼观书,将书目编写流通,促进了学术的发展。后来兵火战乱,书籍丧失,范氏子孙又多方寻找追回,以不坠先人的遗愿。因为天一阁的地位与影响,许多藏书家捐书入阁,不断充实阁藏,而登楼观书,更是成为文人学者的一种荣誉。
博物馆之藏,自然要以金钱为基础,但如果缺乏才情、缺乏风雅之意,那就会变成陈列馆,欲以己之昏昏,使观众得到教益,无疑是缘木求鱼、水中捞月。民办博物馆倒不着急规范化、标准化,而提高国办博物馆藏品的使用率、深入发掘藏品的文化价值、提高管理水平,让大家能够学习传统文化的好处,才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