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声音

余丁谈策展、策展人与双年展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4-02-27 09:57:59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时间:2014年01月17日

受访人:余丁(教授,现任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艺术管理学系主任)

问:关于此次双年展主题和结构的构想过程是怎样的?

余丁 :这次的展览呢,是王璜生馆长首先提出用青年策展人来做一个美院的双年展,我觉得这个想法很好。我跟王馆包括侯瀚如多次讨论,确定下来在全球范围请中外有策展专业的院校共同来做第二届美院双年展。国外的这些院校都是我和侯瀚如提名的。CCA(指美国加州艺术学院)、RCA(指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都是我提名的,侯瀚如主要是把法国Magasin美术学院(指法国勒马加赞学院)和荷兰Appel美术学院(指荷兰阿佩尔艺术机构)这两个提名,所以选了六所院校,中国两所,国外欧美四所。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由导师或者策展专业的主任推荐他们的毕业生来做这个策展人。这种方式反映了教学策展实践或者策展研究的教学和实践之间的关系,等于是我们通过这么一个展览,对于年轻策展人进行了一次训练。

问:此次CAFAM 双年展所要展示的核心是什么?

余丁 :策展人是一个需要经过系统训练的职业,并不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活,不只是简单地组织或者写篇文章,而是一个系统的工作。这个问题通过学院这样的双年展、通过几大专业学院的推荐和专业的实践突出出来。希望通过这次CAFAM双年展来向艺术界展示 策展到底是什么 。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在于,这个展览的题目:Invisible Hand:Curating As Gesture,其实是在探讨策展人在展览中的身份和地位 ,也就是,策展人的工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叫无形的手?对于一个展览来说,是策展人重要呢,还是艺术家和艺术作品重要?策展人到底是在台前呢?还是在幕后?

展览题目的英文Invisible Hand,翻译成“无形的手 ”。它的意思非常明显,就是在一个艺术展览当中,策展是一个无形的手。而这个无形的手是隐在展览里面的,呈现在外面的是作品和艺术家。换句话说,艺术家和作品是显性的、第一位的。而策展是隐含在,渗透在展览当中,通过艺术作品和艺术家来呈现。所以“无形的手”是一个调节的概念,有点像凯恩斯的那个经济学理论。

但是,对展览的副标题Curating As Gesture,原来我们讨论过用什么样的词合适,考虑过Attitude,当策展成为一种态度 ,后来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老师兼策展人提出gesture。那么涉及到一个翻译问题。Gesture这个词其实指姿势、姿态 ,但是在我们现在的中文翻译中变成了立场 。当然,中英文的题目可以不同、可以不必在意。但是在我个人看来,后面的修饰词,策展到底是态度?还是立场?还是姿态?决定了策展在展览中的位置到底是什么位置。那么如果当策展成为一种立场的话,它就跑到前台来了,它就不是无形的手、而是有形的手。

所以中文“策展作为立场”强化了策展在展览中的重要性,而这一点在我看来,这个中文翻译是不好的。为什么呢?我们是六大学院组成的一个策展团队,而这六大学院要灌输给、要教给年轻策展人的是:策展人的身份到底是什么?策展到底是为艺术服务呢?还是艺术变成工具为策展态度服务?到底策展人是个演员还是个导演?如果是导演,应该是在作品当中,在这些展览中隐隐约约看见你的观念,而不是既当演员又当导演,自编自导,对吧?

所以呢,我认为中文用的“立场”这个词,“当策展变成一种立场”可能放在别的展览里面比较合适,但是放在这个展览是不合适的。因为恰恰是学院的策展教育应该明确策展人的身份到底是什么。英文用gesture这个词把策展变成一种姿态是恰当的。

我们的初衷是期望通过CAFAM双年展,一次策展教育,来明确策展人在艺术中的身份。这是展览的主旨和初衷 。我们探讨的是策展在展览中的位置,所以在这样一个条件下,策展人和策展的手段应该是隐性的,躲在艺术身后,而不是站在前台。而这恰恰是现在很多社会上的所谓策展人对于策展的误解。他们总是把艺术家和作品当成自己策展的工具,把自己放在前台当演员。我认为,CAFAM双年展应该纠正这一点,但是很遗憾的是,中文的这个词用的是“立场”。

我就讲这么多。

(访谈来自第二届CAFAM双年展“无形的手——策展作为立场”导师问答系列访谈)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