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家徐冰一直致力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他曾在许多场合表示过“真正帮助我的是我身上的传统”,“艺术家必须懂得从传统文化中获得能量”等。面对当代艺术,徐冰也曾发表看法:“不要因为看不懂当代艺术作品就产生自卑感,误以为自己接受的艺术教育不够。事实上是当代艺术系统本身有问题。”日前,他接受《纽约时报》采访,又一次探讨当代艺术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这次他进一步显示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自觉。
以下为《纽约时报》报道徐冰的全文,以飨读者。
“我不太关注当代艺术圈”,中国当代艺术家徐冰常常这么说。对他来讲,传统更加值得思考。“我生长的环境、接受的教育就是受到中国传统和社会主义时期的影响。做艺术,不依靠这些东西,难道你还依靠美国的文化吗?或者国际文化?什么是国际文化?”2月初一个暴雪的下午,徐冰在纽约晨边高地圣约翰主教座堂(Cathedral Church of St. John the Divine)接受采访时这样反问说。
这个月,徐冰创作于2008年的作品凤凰第一次在纽约展出。那是一对大鸟,公鸟叫凤,雌鸟叫凰,用建筑废料拼接而程,被悬挂在纽约晨边高地圣约翰主教座堂宏伟的正厅之中。凤凰取材中国传统,是中国历史上的皇家象征,几乎每个王朝都有自己的凤凰形象,代表着吉祥、统一、力量与繁荣;但徐冰的这一作品又与当下发生关系——反映出当今中国无情与冷酷的一面。“它们伤痕累累,”徐冰说,“经历困苦,却依然保持着自尊。”
在艺术主题上,徐冰关注的焦点也渐渐转向具有公共意义的社会话题。他最新的作品,2013年在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展出的《桃花源的理想一定要实现》就影射生态环境的恶化与社会底线的丧失。徐冰将来自中国的各式石头围住了博物馆庭院中小人工湖,放入陶制的人造自然风景,建筑,人与动物,建筑内加上记录人们生活的小屏幕,创造了“一个人类生活的理想之地”。因为在他看来“今天很少有人满意自己的生活之地,虽然人类很努力地追求理想的,但却好像离这个越来越远。”
徐冰英文方块字对照表
徐冰的个人经历称得上贯穿东西,但他在精神上始终离中国传统文化更近。1990年代初,他从北京前往纽约,1994年,这位在美国生活的中国艺术家想到了把英文字母转变成了汉字的偏旁部首,发明了外形像是汉字的英文单词书写方法《英文方块字》,这个作品让美国人像传统的中国人一样坐到了书桌前练习起了毛笔字。再后来,为了打破各民族交流的屏障,他索性用符号、标识代替了文字,在世界各地美术馆展览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可以用于交流的《地书》。不过早在到美国之前,徐冰就已经开始了对于文化、文字的探索或者反叛——1987年,他完成的自己最著名的作品《天书》就是用活体印刷的方法,创造了几千个没有人能看懂的伪汉字。
徐冰《天书》
徐冰并不认为这种在中国传统文化框架内的创造是一种束缚,这正是东方文化的一种核心特征,这种特征在限制中又激发了创造力。他分析中国画的传承“纸抄纸”,即不要去外面写生创造,按照古人的方法来描画,这种观念曾经受到许多当代艺术家的批判,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用典”的风格。他说:“这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或者说是自己属于某阶层的自我身份认知,是中国文化很重要的现象。”
2008年,徐冰回到中国,继续艺术创作的同时还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副校长一职。艺术教育者的角色使他逐渐开始关注中国当下新鲜的活力与危机,以及世界范围内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这位当代艺术家开始探索传统的中国文化与更广泛的社会问题的关系。如同身处一个风暴的中心无法视而不见,这种变化也许是中国当代艺术家普遍的变化。
2014年2月5日下午,应纽约时报中文网的要求,徐冰在纽约接受了访问。谈论他亲近中国传统文化和关注社会话题的精神路程。访谈经过删减和编辑,并经徐冰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