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绘画

徐冰《背后的故事》研讨会于中间美术馆举行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12-18 17:51:24 | 文章来源: cafa.com.cn

 

2013年12月14日下午2点,由中间美术馆、静恩德凯、美国康奈尔大学新媒体艺术档案馆联合主办的“徐冰《背后的故事》国际学术研讨会”于北京中间美术馆顺利举行。本次研讨会嘉宾为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徐冰,美国康奈尔大学杨心一博士担当主持,另邀请到美国康奈尔大学提摩太•穆雷(Timothy Conway Murray)教授、美国密西根大学丹尼尔• 赫尔维兹(Daniel Herwitz)教授、西班牙穆尔西亚大学米格尔•安赫尔•赫尔南德斯•纳瓦罗(Miguel Angel Hernandez Navarro)副教授和台湾东华大学林徐达副教授。四人在现场就徐冰《背后的故事》系列作品发表各自的学术观点,并围绕所提观点与现场观众进行了学术探讨与交流。

《背后的故事》是徐冰自2004年开始创作的系列作品。徐冰在研讨会开始前做了简短发言,阐述了他在创作这一系列作品时的初衷与灵感来源,谈及自己当年参观柏林东亚博物馆的经历,由此受到启发,想要表达关于“光影中国画”与“不存在(看不见)的风景”,并尝试运用新材料,通过磨砂玻璃的光影呈现来表达新的视觉感受。主持人杨心一博士宣布研讨会开始后,四位来自国内外的艺术学者各抒己见,围绕徐冰《背后的故事》系列作品阐述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

来自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提摩太•穆雷(Timothy Conway Murray)教授以“在创新的迷雾表面:徐冰的档案活动,或曰从事美学”为题,主要从徐冰作品所选用的材料方面表达了对《背后的故事》的独特见解。穆雷教授分析了福柯的档案活动理论,并得出结论:作品通过“档案事件”(archive event),将深度问题转化成了阴影表面的不确定性问题,而这种转变的意义在于,它将观众从被动观察的视角,转化成了主动参与的视角;通过积累的增长,信息组成的不断标新立异,以及音声的多样性层面,促使徐冰从事的美学活动具备了非物质性的力量。

美国密西根大学丹尼尔•赫尔维兹(Daniel Herwitz)教授主要探讨了徐冰《背后的故事:7》(2011)这一作品,演讲主题为“过去鲜活的自然”。赫尔维兹教授探讨了“自然的材料”在艺术作品中的运动,认为它“意味着一系列材料从无序状态到有序状态,从自然环境到对自然环境的再现,从原材料到人工环境(再变回到废弃物)的过程。”他认为徐冰的作品中,展览自然与自然化世界的博物馆作用,同样适用于中国风景画艺术史,徐冰成功实现了当代艺术与创作传统中国风景画之间的对话。

“开放的传统:《背后的故事》的时间异质性”是西班牙穆尔西亚大学米格尔•安赫尔•赫尔南德斯•纳瓦罗(Miguel Angel Hernandez Navarro)副教授的演讲题目。演讲分为“多元化的时间”,“向远处看”与“再造媒体”三个部分。分别阐述了全球化背景下当代艺术的历史异时性,徐冰作品中体现出中国传统绘画“在场与不在场”的藏匿和展现,以及作品“技巧与媒介之间冲突的空间”。

台湾东华大学林徐达副教授则在人类学的研究语境下,以后现代的精神分析学为理论基础,发表了题为“山寨与仿真:《背后的故事》作为后现代精神分裂症式的谐拟”的讲话,叙述了在现代信息爆炸时代和后现代分裂碎片不确定性的扰动下,艺术作为人类的一项“现代挣脱术”所具有的独特意义,以文化情感的角度来理解徐冰《背后的故事》所营造的空灵、幽静、诗意、禅学般的美好山水镜像,并指出作品给出了富饶的艺术内容。

在中间美术馆研讨会现场旁的展览区,陈列了徐冰《背后的故事》系列作品的部分展品,并特别开设了观众体验区,提供了创作所需要的灯箱,磨砂玻璃与干燥植物等原材料,让观众能够亲自体验《背后的故事》的创作过程和呈现原理,以学术讨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给予到场观众更丰富的艺术体验。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