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些年北京画院在体制机制改革上有哪些作为?
王明明:改革主要体现在机制上的突破,事业单位过去的老体制造成很多人人浮于事。单位如何有活力,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定位,然后制定自己的目标,坚持不懈下去就能做出自己的特点。现在很多事业单位包括画院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认为画院画家就是要画自己的画,画院要组织什么样的活动,画家不知道,这种状况很不好。所以每个画院都要知晓自己在这个地区所处的地位、研究的方向,为文化所起到的作用,这样定位才能明确,否则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
画院必须要出人才,才能出精品,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人的时候要首先看他是不是真正有才华、是不是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是不是有文化底蕴,如果遴选进来的人能具备这些特点,那他成才的几率将会很大。第二,我们要按照艺术规律发展,不能揠苗助长,画家在外参展、应酬太多就没有时间去研究艺术本身,不能静下心来去进行创作。作为一个画院,要时时刻刻思考需要创造什么样的氛围才能适合画家的发展。另外,画院要不同于美术学院的教学,要因材施教,如何面对不同的人才,怎么运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等都值得思考。北京画院采用的是导师制,就是类似师傅带徒弟这种最原始的方法进行教学,事实证明,这种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记者:当前艺术风气中存在浮躁、逐利等问题,北京画院如何给艺术家营造良好的创研环境?
王明明:有人曾说我不组织院里的画家开会,其实不然,开会我们要讲究实效,像类似传达中央精神的会是一定要开的,凡是大艺术家一定是了解当今的政治经济的,但是如果你要求画家天天来开一些无关紧要的会,这是不可以的。这也是我常说的要按照规律来办事,该管的时候一定要管,不该管的时候就不要过多干扰,要让画家有一个自由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你要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然后按照自己的方式发展。如果北京画院的画家能根据自身规律去做艺术而不是整天忙于应酬就是很好的了。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展览,有的展览是必须参加的,是大家的一种责任,但是要是每个展览都参加的话,对于一个画院画家的成才是不利的。这个需要让画家自己去选择,不要在创作和参加展览的数量上给他硬性规定,而是应该看他在自己艺术本体中是否有创新,能给历史留下什么。只要是你做对社会有帮助的事情,那你就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家。当然我们对画家每年的创作数量也有一定的要求,是由艺委会来评选的,但是主要考核的还是一年中在艺术上是否有进展,我们也有相关的述职,陈述自己一年当中有什么新的想法和观点,追求什么,而且要把这些转化为作品拿给我们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