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声音

王明明:画院要出人才,才能出精品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4-02-24 10:25:47 | 文章来源: 中国文化报

一直以来,画院既不像艺术院校那样清晰地涵盖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职能,也不像美术馆那样通过不断地展示艺术、服务社会而让普通人熟知和亲近,画院曾经象征着高端、卓有成就的艺术,近年来,也因其相对模糊的定位、并不明显的社会效益等问题而备受争议。

无论如何,画院在中国文化环境中是现实存在的,在关注与争议中,一些画院近年来开始推进改革,吸纳、培养了一大批艺术人才,呈现出新的活力。作为历史较为悠久的画院之一,北京画院结合藏品优势,推出了大量独特而具有趣味和学术价值的展览与活动,并借由展览提升了画院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日前,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接受《记者》专访,讲述了他对画院建设的思考。

记者:推动艺术传承一直是画院的职能,北京画院在这方面有哪些做法?

王明明:北京画院是全国第一所成立的画院,周总理到会祝贺,当时收纳了包括齐白石在内的一大批社会上知名的画家。北京画院在经历了57周年后,它已经具备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一直以周总理所说的画院要以研究、、创作、教学为己任,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大师。对于传承,我们应该分开来看,首先应是继承的关系。在北京画院这样一个有雄厚积淀的艺术单位,就首先要研究好如何继承,思考如何通过一些引进的年轻画家把中国画很好地传承下去;其次,北京画院的画家虽然有自己的独立风格,但如果不承担传承社会责任的话,那么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画院画家。

北京画院美术馆已经成立8年多,我们策划的“20世纪美术大家系列”迄今为止已经做了30多位大师,通过研究他们成才的内部、外部环境,独有的传承方法等,逐渐理清了这些大师成才的规律,精品画作如何产生以及这些大师对于20世纪艺术领域的影响等诸多问题。齐白石国际艺术研究中心、传统中国绘画研究中心的成立,使北京画院能够更加系统地去研究传统。

在创新方面,我认为分为两部分,一是艺术家自身的创新,一是活动的创新。活动的创新是对传统文化本体研究之中的创新,比如我们与浙江博物馆、浙江美术馆的一个关于黄宾虹的交流项目,之前我们就在自问,要对黄宾虹赋予什么?不能仅研究黄宾虹本身,而是要研究他的传承体系,要有一个新的研究课题。于是我们策划把黄宾虹与李可染、林散之放在一起同时做了一个展览。这说明,你是否要有自己的风貌,他的学生李可染通过自己的传承已经创造了属于自己山水画的新风格,林散之的画非常像黄宾虹,但他又从书法中打开了自己的新面貌,所以中国画的传承关系不是食古不化的,应该是有所创造,每一个人的特殊性,在通过吸收前人的东西后都可以变为自己的。这样的活动就包含了我们的策划理念和创新精神。

1   2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