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雕塑家刘建华的陶瓷装置《日常·易碎》入选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2013年10月,国际当代著名艺术家方力钧在《泉空间》主办的个展上,展出了他的绘画和在景德镇新近创作的20几件陶艺作品……些以陶瓷为媒介的艺术作品不断在国际大展和相关展览上亮相,似乎昭示着传统的陶瓷材料正凭借艺术家的演绎而进入当代艺术的视野。
事实还不仅如此,近几年来,不断有国画家、油画家来景德镇做陶艺、画瓷,这种现象与历史上的景德镇“工匠来八,器成天下走”的盛况相比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似乎在向人们传递这样一个信息:陶瓷材料正以一种纯艺术的方式介入当代艺术,亦或是艺术家正试图挖掘陶瓷艺术的当代性。
陶瓷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并不陌生,陶瓷自产生之日起便以物化的方式介入人类生活,我们每个人几乎每天都会接触到陶瓷,吃饭用的碗、喝茶用的杯等,正因为陶瓷的平常,所以令人倍感亲切。在常人眼里陶瓷是陶瓷,艺术是艺术,陶瓷与艺术是不沾边的事。
长期以来传统的陶瓷艺术一直被贬抑为工艺美术,陶瓷艺术家与那些搞纯艺术的相比也似乎矮了一截。这里并不是说搞工艺美术的不好,而是这样的划分束缚了陶瓷艺术的发展,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每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中,陶瓷艺术因为师出无名而不能参展,直到从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开始陶瓷艺术才作为独立的艺术种类展出。
身为陶艺人我们深知从事陶瓷艺术之艰难,今天我们在千年瓷都景德镇谈论当代陶瓷艺术的话题似乎充满自信,这得益于近几年陶瓷艺术市场的红火给予陶艺人的低气,是景德镇优良的制瓷环境和创作氛围所形成的“景漂”现象带给我们的自豪。
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可以说举步维艰,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祝大年、高庄、梅建鹰等老一辈艺术家就开始了中国现代陶艺的探索之路,而国内现代陶艺的真正兴起并被艺术届所关注还只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事。事实上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更没有上升到学术层面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和研究。
有意思的是倒是西方的很多艺术大家早就使用陶瓷材料进行创作,并对世界现代陶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878年至1882年间,雕塑家罗丹跟随老师在赛弗尔陶瓷厂进行创作。他将雕塑的语言与陶瓷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创了陶瓷艺术的新风格。1886年画家保罗·高更进入查普勒的陶艺工作室学习拉坯技艺,并研究粗陶肌理与釉质的对比等。之后,还有艺术大师毕加索、米罗、夏加尔、马蒂斯等,都尝试了以陶瓷为媒介的艺术创作,并留有大量的作品。或许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审视这些大师的陶艺作品会觉得对陶艺的语言表达挖掘不够,但就现代艺术与陶瓷的结合方面来看,他们的陶瓷艺术实践是具有历史性和开创性的,为传统陶瓷艺术向现代性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当1917年法国艺术家杜尚将一个从商店买来的男用小便池命名为《泉》,送到美国独立艺术家展览,要求作为作品展出,成为了现代艺术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泉》的展出不仅提出了什么是艺术品或是非艺术品的问题,同时,在不经意间把以陶瓷为媒介的作品推向了现代艺术的舞台。
陶瓷黏土的率性、自由和情感,使之充满艺术品质,加之窑火的偶然性更为之蒙上了神秘的面纱。陶瓷艺术被誉为火的艺术,其魅力更多的是源自火的偶然性,烧成后泥或釉的肌理变化、色料所形成的窑变等都增添了许多好奇和新鲜感。很多当代艺术家采用陶瓷材料进行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大众对于陶瓷的认知程度,以及陶瓷所具有的亲和力。陶瓷黏土的可塑性,以及烧成之后的坚硬程度使之与其他材料相比更具有艺术特质。
中国是陶瓷的故乡,历史上中国的陶瓷艺术曾使世界为之倾倒。中国陶瓷的手工技艺是世界的Number One ,代表着世界的最高水平。一些当代艺术家在一些国际大展上采用陶瓷材料进行艺术表现,突破了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表达方式,表现出了艺术家的思想和观念,以及对当下社会的思考。
从材料自身来说并没有当代或是非当代之分,关键是艺术家赋予作品的思想。在常人看来,陶瓷总是和瓶瓶罐罐联系在一起,和手工文化联系在一起,她所指向的是传统的和保守的,因此,长期以来传统的陶瓷艺术并没有取得艺术界的广泛认可。陶瓷艺术家的眼光也仅限于工艺的拓展和风格的改变,满足于技艺的娴熟和工艺的完美,并没有从根本上思考陶瓷艺术的发展,更不用说是与当代艺术扯上关系。
艺术的形式是多样的,艺术的表达方式也是多元的,这就要看你是从什么角度看问题。陶瓷艺术的发展固然有其自身的规律,但有时换一个角度思考未必没有新的可能。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需要大家的共同关注和参与。陶瓷介入当代艺术为陶瓷艺术的当代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同时,也为陶瓷艺术走向国际提出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