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与实践是一种互动、互文的关系
记者:现在不少展览都会附带学术研讨会,您也曾担任不少学术研讨会的主持,您认为学术研讨会与展览的关系是什么?
皮:学术研讨会与展览是相辅相成的,我很喜欢一种说法: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是共生与互动的。理论和实践是共同生长但是互相地影响,互相地生发,互相地激励,就是一种相互关系,就像当代艺术里面的一种手法,叫做互文性,就是不同的两个元素摆在一起,它们可以相互阐释。我觉得批评与实践也是一种互动、互文的关系。批评与实践是两个领域,本来就不是一回事,不是说批评家告诉艺术家应该怎么创作,很多人都错误地理解了这个问题。我很早就在自己的批评理论中谈到这个问题,不自信的艺术家就是等着批评家给他开药方,给他指导,但实际上并不是这么一回事。批评的职责显然不是指导艺术创作,批评是知识生产,艺术也是知识生产。
展览宣传要正确处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
记者:之前您分享80、90年代展览的出现时也提到了当时一些媒体对展览的影响,那现在媒体与展览关系如何?在大众传播上,策展人和媒体各自肩负了什么样的职责?
皮:现代媒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原因是互联网时代有很多消息传播得非常迅速便捷。互联网时代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存在方式,所以传统的媒体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刊物和现在的艺术创作、艺术实践的关系不像原来那样,但是它仍然具备网络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因为它是一个很具体的存在,很永久的存在,人们可以很长时间地接触它。
在展览的大众传播方面,我认为任何东西都是分层的,同样一个展览有大众感兴趣的,也有专家和学者感兴趣的,我觉得这是一个综合的事情,策展人在做一个展览的时候总会设定观众对象,就像杂志会设定特定的读者群。那么展览是对谁做的,就决定了其宣传是在哪个层面上。有些是对大众的,就需要通过大众媒体宣传;专业的,就需要通过专业媒体。做媒体也好做展览也好,没有必要迁就哪个层次的受众,只需按照自己的学术思考和资源去做好这件事情。以前毛泽东讲普及和提高的关系,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这是对的,如果仅仅是为了照顾很多的人去了解你的展览,而牺牲一些学术上的思考,是没有必要的事情。宣传上现在有很多人注重轰动效应,希望展览出一点事,成为一时的热点,大家都来关注它,有些策展人因此而得意洋洋。我不太看重这些,认为是没什么意义的事情,都是些短期效应。
另外,我觉得每次展览的画册,出版物很重要,因为展览结束后,留下来的就是一本画册一本文献。这文献既呈现艺术品也呈现理论批评的文章,策展人的策展思路和理论思考也通过这本画册体现出来。所以我认为每一次展览,如果是很好的学术性展览,这画册就应该很认真地去做,这本画册就有其历史价值。
记者:现在不少当代艺术展览的文字很专业,但对于不少人而言则生涩难懂,似乎不便于观展人理解展览,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皮:这与作者的写作修养有关。文字基本上就是深入浅出、浅入浅出、浅入深出、深入深出四种。深入浅出是最高的境界,出神入化,真的学问研究到最高境界,然后用最通俗的话说出来。浅入浅出是自己学问没有做到一定的高度,浅入浅出是可以原谅,但是不要满足。最要不得的是浅入深出,实际上就是为了卖弄,本身了解得不是那么深入,但是要故作高深。深入深出是很无奈的,比如说一些哲学思考是不可能用一种浅显的方式讲出来的,深入深出实属无奈。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向深入浅出靠近。中国向来讲究修身,现在很多中国人忘记了。也还有很多人觉得讲得越多越好,我看福柯的访谈录就讲沉默是一种很高的境界,现在我们很多人都不懂得沉默,烟雨说沉默是金,所以我们对语言表达要有一种敬畏,包括自己说地时候要审慎,去听的时候也是要有敬畏之心,要学会倾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