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皮道坚:策展人是具备操作能力的学者和思想家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4-24 10:04:08 | 文章来源: 《收藏·拍卖》

策展人是艺术生产、知识生产传播至公众的中介人

记者:您如何定义策展人?

皮:在艺术生活中,策展人是一个中介人的角色,艺术生产、知识生产要传播到广大的公众那,必须有中介,不然艺术家的作品也没法推广,在推广和传播上而言策展人都是非常重要的中介。这个中介并不代表其自身没有意义,因为现代社会比传统社会的分工要精细得多,所以才会诞生策展人这样的社会角色。策展人的任务就是要把这时代的艺术生产推广给社会,当然也包括对古典的艺术文化重新阐释。策展人的工作可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技术性的,技艺的,另一个是学术和思想的。策展人和纯粹书斋里的学者不同在哪里?他要有操作的技能,首先要拉资金、游说、争取项目,然后要与艺术家打交道,处理展览很多具体的工作,比如考虑作品如何装裱和展示等,这些都属于技术层面的。另外还需要学术与思想的层面,策展人首先应该是位学者和思想家。他要有广泛的知识,艺术史的知识、艺术的知识、审美的判断力和鉴赏力。知道哪些艺术家是真正好的艺术家,要发现这些艺术家。所以策展人所具备的条件与纯粹的学者、纯粹的事务性的工作者都不一样。这也是策展人作为中介角色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记者:您认为20世纪80年代、90年代、21世纪在展览策划历程上有何种异同?

皮:80年代展览与思想解放运动是联系在一起的,追求艺术创作的自由,要冲破所有旧制度、旧思想的束缚,强调个人主义,强调个人创造性地发挥,是一种西方的引进。到了90年代以后,策展开始市场化,政治对艺术的干预让位于市场、经济和资本,这个是很大的变化。到了新世纪以后,随着国际交往的频繁,人们就开始考虑中国艺术如何走向世界,中国艺术如何在国际艺术舞台上发挥自己的作用。我觉得这三个阶段的具体表现是我们对世界的态度和我们对自己的态度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开始的时候是觉得自己百般不如人,传统一无是处。90年代中期时,开始反思,可以说我是最早反思并强调要从传统文化里面来找到自己的根脉。到新世纪以后我们在文化上自信就越来越强了,以我现在正为香港艺术馆策划的展览为例,展览题目叫“原道——中国当代艺术新概念”,正是体现了我们对自己文化的自信。目前很多人按照西方学者的提法争论现代性、当代性的问题,有人认为现代性就是引进西方的概念,有的学者认为根本不存在现代性的问题。我就将其拿来作为策展的一个思考方向,看看从我们自己的文化土壤上生长出来的现当代艺术作品,是否具有现代性和当代性,而这种现代性和当代性又是如何?它对于我们来说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对于外国人而言又具有什么意义?题目“原道”就是说我们从文化的根脉上去找寻中国现在当代艺术的精神内涵的实质是什么,艺术家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不那样做。

艺术应该立足当下介入历史

记者:2001年您与当时的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璜生一起策划了“中国 水墨实验20年”,2002年在台北策划“水墨新纪元当代水墨画两岸交流展”,2004年策划“水墨生活——国际水墨大展”(中国台湾、大陆与美加地区巡回展),2005年与吕澎、严善錞一起在深圳画院策划了“实验水墨回顾:1985——2005展”,作为策展人您是如何开始策划展览的呢?展览主题是如何提炼出来?展览的雏形是如何形成?(图2)

皮:我并非专业策展人,我的职业是从事美术理论和美术史教育的教师。我策划展览,一是与自己的学术研究有关,此外还因为自己的经历与新美术的实践有比较紧密的联系。我策划的展览包括现在为湖北美术馆准备的“漆艺三年展”,都是延续我从研究生读书以来一直的思考:在今天这个世界化、全球化的情况下,中国文化如何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延续和继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如何表达。我一直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关注中国水墨画艺术在当代的转型,及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我始终围绕这些去思考,也一直认为艺术应该立足当下介入历史,后来发表了很多关于中国水墨画的文章。这样自然而然地有美术馆等机构来找我做展览策划。比方说2001年王璜生馆长请我做的“中国水墨实验20年”,那时我在美院发表了一篇关于“水墨性话语与当下文化语境”的文章,之前国际水墨展时,我也谈到了中国水墨画传统与当代的关系、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我想正是这些学术思考吸引了他们,所以我也理所当然地在展览中表达自己的学术思考。今天大家普遍有个共识,认为批评和展览基本上是同构的,也有策展批评一说。人们认为批评观、批评思想和理论可以通过展览反映出来,所以就有展览也是一种批评的说法,当然有人不一定赞同这种观点,但我认为是有道理的,包括艺术史观、批评观、理论观、美学观……也可以通过展览表现出来。这就是说必须要有文化、有思想、有专业才能做一个好的策展人。

像我和张颂仁一起做的“造物与空间”和“大漆世界”的漆艺展,材质、思想和方法,这些主题都明显表现了我对当代艺术很多问题的思考。因此在呈现展览时,都会给出一个主题,我不可能泛泛地什么都表达。形成这样的策展观也与我在国外看到的许多好展览有关,几年前美国古根海姆的展览“the third of mind”(第三种想法),它展示了19世纪60年代至今西方受东方哲学、东方艺术影响的西方艺术。我看完深受启发,它表现了策展人的思想,也揭示了容易被人们忽视的问题。

另外有些策展人关注作品如何切入当下,比如说像侯瀚如和现在一批年轻的策展人,大家所做的工作不一样。我觉得都是很有意义的。策展人的工作就是能够使艺术家的创作更充分地发挥它们应该发挥的作用。如果没有策展人,这些作品分散地传播肯定不会起到这样的作用。

记者:您认为在策展过程中比较难实现的有哪些部分?

皮:对我个人来说就是如何选择艺术家,选择什么样的作品参展,如何去了解艺术作品,如何真正地把握它的内涵和做出有意义的分析和阐述,这些都是考验。我也始终将这些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展览与策展人日常的关注和思考应当联系在一起的,是平常学术上的积累,所以我不会做不熟悉领域的展览,或者是拼凑的展览。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