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两会上的美术家声音(三)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3-11 10:01:57 | 文章来源: 中国文化报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

苏士澍:中国人当学好中国字

今年参加两会,让苏士澍备感欣慰的是,经过他和众多委员、代表的多次呼吁,书法终于在2012年秋季正式进入中小学课堂。

“我们的孩子现在从小吃面包、麦当劳,接受的是双语教育,生活、学习已经全盘西化了。但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在如何加强汉字书写教育的力度上很不够。看动漫的时间让孩子学学汉字不好吗?”苏士澍在在接受《美术文化周刊》专访时说。

作为一名连任3届的政协委员,他一直在为中小学书法教育事业而奔走。这次,苏士澍把提案的重点放在怎么落实和实施“中小学书法进课堂”上。他对记者滔滔不绝地说起具体的建议。

“现在电脑的普及对于汉字学习形成了很大的冲击。汉字是华夏五千年的根,我们永远不能把汉字丢掉。要是到了提笔不会写字的地步,就是很可怕的事了。西方发达国家认为中国只是在输出产品,而没有输出文化。这种评价应该足够引起我们重视和警醒了。”苏士澍认为一定要把学汉字、写汉字提到国家文化战略的层面去认识这个问题,“‘文化自尊、文化自信’不能束之高阁,应该体现在学好汉字上。”

去年,苏士澍受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委托,编写了一套中小学书法的课本,目前已在几个省开始试用。此外,他还调研了常州博物馆、镇江博物馆、四川省博物馆,打算从今年暑假开始,让孩子的书法教育走进博物馆。但现在也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师资,二是解决学生从学校到博物馆的车辆。

2011年,苏士澍还提出了在中小学开学前设立“书法周”的想法。学生放完寒暑假回来,在一周的时间内通过写字可以“收心”,促使其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苏士澍认为不能把汉字、书法的学习神化,要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为此,他专门写了一本《汉字365》,列出365个常用字的各种书体,这样每天只需一分钟学习汉字,就可以积少成多,掌握常用汉字和书法的奥秘。

“老祖宗留下的丰厚文化遗产都在汉字里面,我们应该好好挖掘其中的涵义。”苏士澍注意到,长期以来,中国的汉字教学都是通过拼音来实现的,但汉字恰恰是形音义结合的产物,我们对此一直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如果有条件的话,我还设想仿造迪斯尼乐园去建造一个汉字文化园,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体味学习汉字的乐趣。这是一个事业,也是一个产业,为我们的子孙后代造福。”苏士澍的这个畅想颇有新意。

北京金台艺术馆馆长

袁熙坤: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文艺批评

去年,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袁熙坤因按多年养成的老习惯用毛笔做记录而一举蹿红于网络,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为“毛笔哥”。今年,全国政协第十二届一次会议上,“毛笔哥”又携其毛笔而来,与他一贯对环保的关注相应,其提案仍是围绕着环保展开。

对于“毛笔哥”的称呼,袁熙坤颇为认同:“‘毛笔哥’之名说到了我的心窝。诗为魂,书为骨,中国画姓‘中’,再好的基本功,必须在宣纸上才能立得住,因之毛笔于我功不可没。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毛笔不离‘毛笔哥’,走到哪里都可以毫端妙用。”刚刚走出会场的袁熙坤掏出随身带的毛笔,“‘毛笔哥’怎么能离得开毛笔呐!”

作为一位艺术名人,袁熙坤聊起时下流行的“名人字画”,颇为风趣地说:“‘甘蔗不能两头甜’,要给从事艺术行当的人、为艺术付出劳动的人、那些画了一辈子画的书画家留一点空间。比如岳飞,他是以精忠报国、抗击金军为主项,不是把他的字画拿去和艺术家比。职业分工很重要,要先做好自己的专项。”

当然袁熙坤也不是一味地反对名人字画,他认为当作个人爱好与自我修养去写字练画,是应该得以提倡的,这也是当前艺术普及的一种表现。他贬斥的是没有书画根基,依靠其特殊身份而走进市场的“名人字画”。“不是说你做了官,你的作品就可以变成名人字画,‘名’要等到被未来的历史鉴定之后,不是在今生今世就可以兑现的,不能‘现蒸热卖’。像毛泽东、陈毅等先辈的书法作品,受到历史的认可也是自然的规律。天才是存在的,但都是特例。如果出现了奇迹,出现了不需要基本功的天才,在市场中受到不匹配的推崇,那就是反自然,自然而然才是艺术养成的大智慧。”

对于现在艺术市场的价值取向与艺术评判,袁熙坤一针见血地说:“现在娱乐性、艺术性和艺术的教育性含糊不清,不能拿市场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教育是最廉价的国防,教育又要用艺术的手段来承载着希望,比如说书法,它一定要承载着真善美。不能轻易地让艺术的未来走向市场化或娱乐性!”

以受市场热捧为标准来衡量艺术的现象,以娱乐取代艺术的根源,根源在于艺术评价标准的缺失。究其原因,“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文艺批评。以前南有蒋孔阳,北有宗白华,还有王朝闻等一批美学家,这么多伟大的理论家,才解释了艺术的标准,如同别林斯基说的‘是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袁熙坤说。

1   2   3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