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交流应该是双向互动的过程
记者:确实是这样。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应该是双向的过程。那么,近年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与国际大牌艺术家、国外美术馆有哪些重大合作?如何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走出去”和“引进来”?
王璜生:目前来讲,国内还很难通过美术馆这个途径,在国际上产生一种比较好的共鸣,实现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的积极效果。在国内的美术馆行业里,更多的还是以接受国外重大展览为主。我们说“走出去”,其实是“走不出去”,很难在国外产生重大的影响和效果,获得国外民众的注意和理解。而且,我们说的“引进来”,也还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接进来”状态。因为,理想的“引进来”必须是我们主动的和有选择性的。我们要什么东西,希望人家提供什么东西,这些都需要有我们自己的意见和判断。现在,基本上都是人家主动向我们输出,送东西过来,我们简单的接住。比如,毕加索博物馆主动过来,给我们做个毕加索展览,要怎么做,大概怎么做,都是人家说了算,我们只是配合而已。良好的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应该是双向和互动的,大家都能够参与其中,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
2012年,我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共举办了27个展览,有近1/3是外国的展览。同时,我们还在英国举办了两个展览,但都是在一个比较一般的空间做的活动,我们还很难吸引到更大范围的国外观众的关注,也没有产生较大的影响。目前,中国想主动在世界真正一线一流的美术馆做展览,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跟世界美术馆的差距还很大,不仅仅是水平问题,还包括方法、方式、资金、体制等综合性因素,甚至工作态度及学术精神等。
近些年来,我牵头主办了很多次与国外美术馆相关的大型展览活动,大概有两次较为值得谈谈。
2006—2009年,我组织策划的 “中国人本:纪实在当代”国际巡回展(广东美术馆主办),在国外影响巨大。这次展览先后在德国法兰克福现代博物馆、斯图加特国家美术馆、柏林国际摄影博物馆、慕尼黑当代艺术博物馆、德雷斯顿国家艺术博物馆五个德国一线博物馆及英国、美国、法国展出,共展出250名摄影师的590幅代表作。德方的馆长对我说,我们五个博物馆联合做一个德国的展览,都相当困难,而联合做一个非德国的艺术展览,这还是第一次。
“中国人本:纪实在当代”展览的主题是“人性化中国,个性化中国”。以“中国人本”为标题和展览定位,来自于三层意义的思考:一是借助摄影特有的真实性,记录、浓缩、还原中国人本真的生活情态,以广泛而真切的细节表现不同历史阶段的人文内涵,展现社会生活中的人的作为和价值;二是以丰富、自由、多元的个人化视点,表现对中国人的个体存在的复合观察,提供社会影像学意义上的丰富的“中国人标本”;三是着重强调、倡导和传达中国当代人文界,尤其是当代纪实摄影界的人本主义取向和人文关怀精神。
“中国人本:纪实在当代”国际巡回展通过独立、真切、感性的记录反映了中国人性化和个性化的历程,是反映中国50年生活的纪实精品。每到一地,均在当地文化界和市民中产生热烈反响。在柏林摄影博物馆举行的开幕式,前来参加观众约有950人,座无虚席,许多观众围坐于大厅四周的走廊过道,安静聆听,德国观众在开幕式结束后纷纷向代表团表示问候和敬意,普遍反映展览很有代表性,是认识中国的一面镜子。这次展览活动,有效促进中国与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增进民众了解和心灵沟通。为什么能够产生这种轰动的效果?主要是以“中国人本”为题的展览,体现了中国人对待生活现实的态度和心理,还原了中国普通人的人性与生活的真实。这样一来,就能够引起国外观众的强烈共鸣和响应。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就是这样,应该以人类的生活和共同价值观为主题,仅仅是意识形态的输出,肯定会受到别人的怀疑和抵触。
2012年3—4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和英国文化协会合办“托尼·克拉格:雕塑与绘画展”,在国内和国外也引起极大关注。托尼·克拉格是极具影响力的英国著名雕塑家,现任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院长。此次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个展,展出托尼雕塑作品50件以及包括草稿、水彩等在内的纸本作品127件。作品创作时间涵盖了托尼早期创作和近期创作,更有获得“特纳奖”的经典之作。英国文化协会还将“托尼·克拉格:雕塑与绘画展”纳入他们的“艺述英伦”大型系列文化项目,利用网络和平面媒介进行推广。
为什么英国文化协会找我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作为合作伙伴?主要是我们比较规范和专业,愿意采用国际的通用标准,并彼此尊重文化的价值观和艺术的需求。我们在这个项目里面,不是像以前的简单“引进来”,不是你推什么我就接受什么,而是我们应该将我们的要求提出来,而且要提得很专业,人家才可能接受你的建议。当时,我去英国看了托尼的展览后,便提出如果在中国做,必须不是全盘拿过来,提出我的要求,我的观点、看法。托尼和策展人表示接受。其实,他们也很想听听我们中国专业界的意见,以使他们的展览更能为中国学界和公众接受和喜欢。目前,国内美术馆在做国外项目时,很多时候都只是被动地接受,很难和很少提出自己的要求和想法,多数被动地充当配角。
英国文化协会在做托尼展览这个项目时,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英国文化协会属于英国政府,有点像我们文化部的色彩,但它又不完全是文化行政机关。英国政府通过英国文化协会向国际上推动他们的项目,推动英国文化艺术向外传播和交流。但是,这种推动并不是仅仅靠政府出钱来推动。政府只是桥梁,具体工作还必须靠英国文化协会这样的半官方机构及社会企业的参与。英国做这种对外文化交流,特别鼓励他们的重要企业、重要的民间组织参与其中,来支持本国的文化艺术走出去。本次展览项目,几乎英国的一线品牌企业都参与和赞助,公民和企业参与推动本国的文化艺术,这既是职责,也是荣誉,更体现一种社会文化的素质和意识。政府在其中,主要是起穿针引线,鼓励、政策支持和推动的作用。
我们需要提高国民和企业对公共外交和文化艺术交流的认识和参与度。英国国民和企业对托尼·克拉格的意义和价值有很深的认识,大家都认识到应该将这样一位能够代表英国最高水平的艺术家推到国际上。国民参与文化艺术交流的积极性就相当的高,从简单的我投钱、我支持,变成我积极参与,国民充分参与其中。这个观点我在文化部对外联络局召开的“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研讨会上也说过。光是政府投钱,还远远不够。像“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馆”项目,经常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勉强地做出来,很难体现“中国”这样的文化形象。主要是与资金、人、意识、管理组织水平、行政等等原因相关。光是政府在做,或者和政府有关系的组织和人在做,钱不够,民间参与度不够,很难做好这样的事情。既吃力,又不讨好。我们应该充分鼓励民间参与,鼓励国民和企业参与这样的事业。我们现在的文化“走出去”活动,往往好像与国民没有太多的关系。我再次重复强调,“公民和企业参与推动本国的文化艺术,这既是职责,也是荣誉,更体现一种社会文化的素质和意识”。在这点上,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去扶持培养,政府管理组织部门更应该学习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