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美术馆馆藏难见天日 王璜生斥收藏体制弊端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12-14 14:47:33 | 文章来源: 北京日报

京城美术馆上月接连推出两场以“压箱底”之作为主题的展览,至今依然保持着超高人气,入场参观人次接近其他展厅的两三倍,且呈上升趋势。

其中一场是中国美术馆上月初展出的“搜尽奇峰——20世纪中国山水画选展”,馆藏83件(套)山水画作品,逾半数为入馆近半个世纪以来首次与公众见面;另一场是上月末在中央美院美术馆露脸的“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国立北平艺专精品陈列(西画部分)”,展出西画精品近40件和一批史料文献。年逾九旬,目前惟一健在的北平艺专时期讲师戴泽看后也大呼“很吃惊”,很多画作不仅第一次得见,此前连印刷品都没见过。那么,国内美术馆究竟还有多少藏在深闺的“宝贝”?此类藏品展又能否来得更猛烈些呢?

馆藏“家底儿”知多少

齐白石、朱屺瞻、潘天寿、陈师曾、张大千、刘海粟、林风眠、吴冠中……长长一串中国美术历史上星光熠熠的名字,出自他们笔下的80余件山水画,让进入中国美术馆五层展厅的观众大呼过瘾。“如今,要想看有些年头的画作,都得跑拍卖会,可这样的‘宝贝’,一场下来能看到两三件就很不错啦。”62岁的张铭文老人退休后,就迷恋上比自己年龄还长的书画作品,自从“搜尽奇峰”开展后,一个月里,他往中国美术馆跑了不下十趟。

老人说,他把这些作品当成一段历史来看,发觉总也看不完。不过,相较于中国美术馆藏品数量,本次展出部分只能算冰山一角。据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梁江介绍,馆内现有藏品总量约11万件(套),其中仅古代藏品就有上万件(套)。此次展出的这83件(套)山水画,还不到馆内同类藏品的百分之一,可谓百里挑一。

中国美术馆落成于1961年,1963年正式运转。在此之前,藏品征集都归属于中国美术家协会的收藏专项。梁江说,从年代上看,馆内藏品以20世纪,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居多。“它和故宫博物院有个不成文的分工,那边藏品基本上截止到清代,而我们是与之衔接的。”梁江告诉记者,民间美术作品约占到藏品总数的40%。原来,上世纪六十年代,有关部门曾委托中国美术馆代为筹备中国民间美术馆,在随后的20多年里,中国美术馆收藏了大量年画、剪纸和刺绣等“非遗”性质的艺术品。直到今年6月,它们中的一部分才经由一场名为“民间玩具精品陈列”展览浮出水面。

馆藏现当代画作除老艺术家捐赠外,不少是新中国成立后从历次美术大展中“淘”来的。“雕塑作品相对少一些,原因是它们非常占空间。”梁江说,如今中国美术馆也开始收藏当代艺术、新媒体等门类。而上万件古代藏品以明清两代居多,一些老艺术家在捐赠自己作品时,索性把个人藏品也捐了。今年年初在美术馆展出的“邓拓捐赠中国古代绘画珍品特展”便属此例。不过,馆内国外藏品数量很少,四幅毕加索晚期作品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中央美院美术馆是惟一一家跻身首批国家重点美术馆的高校馆,据馆长王璜生透露,馆内现有藏品在13000件至15000件之间,既有古代绘画、近现代绘画、雕塑,还有很大一部分是至今未曾开箱的青铜、陶器等器物。十数件东汉时期的画像砖更是弥足珍贵。

来央美之前,王璜生是广东美术馆馆长,这家馆的藏品数虽不及央美馆,但它以海外华人美术作品和近现代沿海美术作品为主的收藏也颇有特色。此外,现已迁入中华艺术宫的上海美术馆“家底”同样殷实,约有14000件馆藏品。

藏品迈几道坎才能展出

有好事者以中国美术馆此番“搜尽奇峰”展为例,算过这样一笔账——馆藏总量11万件,一次展出不到一百件,要把全部藏品展个遍,需要展出1100次。按照如今每年屈指可数的藏品展,怎么也得花上百年,这还未将逐年增加的藏品数考虑进去。于是人们慨叹:国家美术馆尚且如此,其他场馆又能好到哪里?

一方面是观众报以极高热情追捧这类精品,另一方面众多馆藏却鲜有机会与公众谋面,原因何在?梁江对此解释说,除常规性展览外,以前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大都是根据重大节庆或活动来拟定主题,展品以指向明确的现当代作品为主,类似山水、花鸟这类主题不明晰的藏品旧作,很难被归入其中,甚至连轮候的机会都得不到。

“为什么众多馆藏得不到重视?”王璜生直指问题核心:“美术馆本应是博物馆体系的一支,属于艺术博物馆,但现行体制却将二者割裂开来。”在这个体制下的一个极端例子便是,成立于1956年的上海美术馆建馆不久即被更名为“上海美术展览馆”,此后近30年只办展览却无任何馆藏。

在王璜生看来,国内美术馆更多是在为活着的艺术家服务,而不少藏品的作者要么已谢世,要么不在艺术中心,他们曾经的心血之作无形之中已被打入“冷宫”。连普通观众都知道馆藏品的含“金”量更高,缘何美术馆偏偏坐拥金山而偏顾其他?资金是个不小的因素。王璜生说,与西方拥有较完善的基金会制度不同,经费短缺是国内不少美术馆共同面临的问题。以展示为目的的展览要么直接收取场租,要么事后留下几件作品抵作费用,全都是为了维持场馆的正常运转。

而藏品展不仅不会带来此等收益,还是一笔“赔钱”的买卖。与普通展览大多交由参展人自行处理不同,这类展览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美术馆精心打理——从展览主题、策划方案的拟定,到藏品的修复、装裱,以及展厅整体设计,每个环节都是费时费力的活儿。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行家介绍,现有美术馆的工作人员里,一部分毕业于美术史论专业,一部分来自艺术创作领域,其中绝大多数并无视觉艺术的专业背景。一些技术实力不济的场馆即便想做也只能望洋兴叹。王璜生告诉记者,在现行体制下,如果策展人不属于某个馆,他几乎难以接触到馆内藏品。这无异把借助外脑的路径也给切断了。

“数数看,得迈过几道坎儿,藏品才有机会展现到公众面前?”在王璜生的认识里,美术馆应该定位为文化机构,既要理出中国文化的历史脉络,还要积极介入当下文化,而绝不能成为展陈室或群艺馆。正如他在前不久推出的新书《作为知识生产的美术馆》里写道的:“美术馆是利用藏品来建构一套视觉艺术史。它是具有知识生长性的有机体,具有‘知识生产’的职能,而并非只是展出艺术家作品的地方。”

1   2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