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张颂仁:“向后看”的中国当代艺术推手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1-15 14:21:22 | 文章来源: 南都周刊

经张颂仁挖掘推向西方平台的艺术家,个个赫赫有名,像如今当代艺术中卖价最高的“四大天王”中的张晓刚、王广义、方力钧;而他自己对西方世界和西方标准,始终是不屑的。他总是在反问—为什么向前看才是先进的?当代艺术的视角为什么不能是向后看的?


香港时髦地标W酒店大堂,一派夜生活的迷离灯光。身穿定制中装的张颂仁仙风道骨地端坐在香艳的沙发上,喝着普洱,倒也怡然自得,不觉突兀。

曾经跟随张先生做过3次访问,跟随他疾步如飞地穿越中环的银行、铜锣湾的商厦,习惯他以古朴的装束在时髦的都会之间穿梭,想来这是他事业最好的写照。张颂仁,汉雅轩画廊的主人,中国当代艺术与世界收藏市场的重要中间人。

中环地界,商务大厦丛林中的汉雅轩画廊。一个古朴的中文名字,背后是如今行情火爆的中国当代艺术最早的策展源地,亚洲当代艺术研究中心的成立起点。二十年来,如今赫赫有名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们几乎无一例外地从这里,通过张颂仁的推荐、帮衬,走向他们向往的西方平台。

而如此的张颂仁一直有的是一颗复古的心,对西方世界和西方标准,始终是不屑的。他总是在反问——为什么向前看才是先进的?当代艺术的视角为什么不能是向后看的?

张先生是香港艺术圈内着唐装的第一人,“以前觉得穿中装像老夫子,不利于去追女孩子。等到结婚那年,觉得没所谓了,可以穿了。”十多年前张颂仁彻底更换了自己的衣橱,告别西装,拿着二十年前的“上海料子”找裁缝做衣服,又为正宗的中装裤子九分的长度去配了最合适的软底鞋,打造了如今让他舒服的造型。

“唤醒”传统文化

上一次见张颂仁,他买了一把自来水毛笔,广为散发给普通人,然后,回收他们普通的生活“字迹”,留下这个电子时代的“墨宝”。

如今,他和他的画家朋友胡项城在江苏金泽盖了一片真正看得见“传统”的房子,在这里做一个民间乡村生活的实验。“整片建筑表达着胡先生对江南建筑造型的想法,做得很有趣。”很多年前,张颂仁和朋友就希望能够恢复一些传统节庆活动,因此在这里,他们做过寿筵、婚礼、元宵节灯会、古琴雅集……希望一方面恢复传统形式,一方面通过建筑空间的关系把现代生活带回传统氛围里面去。

对于一个一直在现代都会中生活的人来说,张颂仁并不掩饰对美好农村生活的想象,而他希望把这种想象的特质在人群中传递。“在金泽的房子里,时空会感觉更深远,因此大家可以有更多的想象,想象农村、想象古代……要不然我们的想象很狭窄,老是在想象当代全球化的意义是什么样的,老是在揣摩西方的思维是什么样的。”

当代艺术在不同时段有不同的任务、可以做不同的事情。在张颂仁看来,把和整个社会、整个文化基因有比较深厚的根源性的东西唤醒,是当代艺术的一项重要任务。“不单单是往前推,我们可以回到根源,可以向后走。因为往前推这种描述办法,已经假设历史只有一个单方面的出口才是对的。”他认为,其实,所谓“往前往后”没有对错,只是一个描述,可能向“前”的反而是向“后”的。“现在大家开始谈绿色革命、谈环保,要是从人定胜天的角度来看这个不是向后么?”

还好,大环境已经改变。三年前在中国要找一个楼盘跟中国生活有关系是找不到的,找一个跟幻想罗马时代、美国富豪、欧洲小镇有关的楼盘,到处都是,大家都在向前方的西方现代化世界张望着。现在各地略有些零星的楼盘在构筑徽派特色、江南风景……帮助大家想象什么是中国古典的好生活。

“现在大家已经不觉得西方生活是我们的全部标准,很多人开始质疑这个事情,而20年前西方现代化还是大部分人的最终目标。”张颂仁说,这一方面是中国慢慢发展强壮,我们需要建立“中国思维”;另一方面我们也有意识地了解自己跟别人是不同的。

数年前,他随意收集一些民间手迹,来保留电子年代的手书痕迹,而如今他在考虑书法手迹的展示平台问题。“你有没有想过,现代艺术的舞台并不是中性的平台,本身就有倾向性。最早出现这个问题是在一个展览厅里面同时陈列书法和油画,感觉油画总是占优势。空间让作品本身有优劣高下,所以说这个空间是有指向性的,不是中性的。”

他想让大家觉得书画也是很高尚的、很有分量的东西,这就要去调整、改变现在的平台,这在他看来是当代艺术要思考的东西。“所谓‘当代艺术’,每一个文化人就应该在他身处的环境建立一套当地的当代文化的题目。”

发现印度

未来一年的时间,张颂仁要做一项中国和印度的当代艺术交流展览。把印度,这个相对神秘的国度引入我们的视线。

在他眼中,最近20年唯一真正在西方掀起非常大的风波的学术突破,基本是印度学说。我们的一些研究,比如关于新的社会学研究等,很多都是印裔学者取得了一些突破。而中国冠称文化大国,我们的贡献其实还寥寥。他希望通过印度的经验看出他们脱离西方整个学术垄断的结果,最关键的是脱离西方之后,也能对世界做出贡献。

曾经的一百年,我们习惯中西对照,似乎觉得西方世界和中国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亦步亦趋地跟随着西方的进步,跟随着西方的问题而研究问题。西方的启蒙运动对中国知识分子影响甚大。似乎大家没有真正去想过——欧美是不是真的启蒙了我们?现在达到了他们说的启蒙结果了么?那只是一个说法一个计划,它一直在变,而我们把它作为一个固定不移的目标在追赶。这一百年我们一再把我们美好的生活砸破打碎,为了把自己变成欧美想象中的样子。“这里面很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只有一个对照,如果还有别的对照的话,再找一些其他的文化参照、文化交流可以打破中西二元对话。”

于是,张颂仁试图引领我们看到“印度”。看到另一种可能性。“当年大家都在找寻出路,中国用阶级革命来找寻出路,甘地用反暴力抗争来找寻出路,其实两个国家面对的是同样的事情,可是采取完全不同的方法。我们说,看印度还是很穷、很落后,突然这两年发现不是这样,原来他们走了自己的道路,过得不错,我们忽视了很多东西。”张颂仁把印度当作是可以参照的另外一个镜子。

所以,张颂仁试图举行一系列不一样的展览。现在所谓艺术家的展览,在他看来,就是我的东西放你这里摆一摆、你的东西在我这里摆一摆,其实这不是交流。“我们希望做中印展览,是以他们的现代经验和他们看到的中国来创造他们对中国的当代艺术的看法,给我们一些指导和批判。反之亦然。平等、融合,才是真正的交流。”

曾经的美国派

如今对西方标准不屑的张颂仁,曾经却是标准的美国派。

70年代的香港,出国留学几乎是所有青年人必走的道路。作为移民香港的第二代,在这个没有归属感的弹丸之地,大家都想选择离开,去一个更安稳而更明确的地方。张颂仁选择了美国,考入著名的威廉姆斯大学攻读数学和哲学。

张颂仁赶上了美国一个自由而精神的年代,嬉皮士、自由主义、泛爱论、人本主义……绝对开放的生活形态,绝对乐观主义的思维态度,是当时美国给予全球的重要文化基础。那时候,他西化得非常彻底,连梦话都说英语。美国让他觉得人生的一切都是有可能的。

自由的精神培养着一个反叛的青年。在与西方同学的无数次争辩中,他不满于整个世界都以西方文明为最高指标,在满足自己对西方世界的一切好奇之后,他有了一颗复古的心。

1986年,张颂仁第一次把中国当代艺术作品拿到美国,碰了钉子,美国同仁觉得这个东西在美国没有市场。1994年,他带着艺术家们参加圣保罗艺术展,人不多可是实力很强,他们是张晓刚、王广义、方力均,如今当代艺术中卖价最高的4大天王中的3个人,还有邓林……那一年,世界开始关注中国当代艺术。

不久后,“中国当代艺术”开始在名利场上大显风光。1995年,威尼斯百年回顾展上,张颂仁与一直收藏当代艺术的好友香港富豪邓永锵大摆宴席,请来了戴安娜王妃。威尼斯人见惯了王家贵族,可是戴安娜的到来,依旧有万人空巷的场面,如今在威尼斯说起当年那盛况,还有人念念不忘。

此后,“中国当代艺术”的身价一路飙升。

在那段与当代艺术“相爱”的时光里,张颂仁是打包把当代艺术带到欧洲去的人,他显现着大男子主义的掌控,“中国艺术家总是有一种西方情结,这个情结不消除掉不会做出一种属于中国的真正划时代的东西。而我比较了解西方的口味,我要把中国放在一个和西方人平起平坐的平台。因为必须消除向外的心魔,你才可以回到自己那里。”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