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这一年完成了怎样的工作?会不会觉得时间太短?
李磊:非常大的工作量,首先是对中国馆原来的场馆的拆除、改建,中国馆在空间上改成专业的博物馆,在它的功能和布局上都有改建。同时,我们第一期的展览,这么大型的展览,从策划到展品的梳理、内容的梳理,都是非常细、非常细。时间上,我觉得一年也是做、两年也是做,三年也是做,当然时间长可以做得更精密一些。但是,从我们社会发展大趋势来说,工作需要这样的,需要我们迅速的转换,把世博资源转化为现实的文化资源,这个速度还是需要。对我们来说,要把它当成一个100年做的事情,这样的一个场馆建设速度两年能够完善,我们如果说有三年计划、十年计划、二十年计划,例如我们需要三年能够成为最好的美术馆,五到十年成为世界最好的美术馆。要实现最好的美术馆,除了收藏之外,还有好的展览和好的文化。
记者:成为亚洲最好的艺术博物馆会有一个设计的目标,如何去达到这个目标?
李磊:理事会、基金会作为一个管理的顶层设计,它在设计过程当中,具体落地还是一些业务工作。比方说像我们很具体的,一年要能够做到两到三个,国际著名博物馆合作的,大型的艺术展览。一年要做两到三个在国内形成重大影响的。一年能够的场次,要做200场。我们希望能够将美术馆形成一个学校,美术课程教育的一个课堂,学校把我们展示的展能够写进学校的课本。小学生在受教育的,都知道这些作品,让他上课的时候,这个课程教育能够接待500个小学生上课。这些我们也都在进行一些目标的设定,所有来到中国的各国人,他们来到中国、来到上海,有必要了解中国的美术,了解中国美术的一些代表性作品,像我们去巴黎。
记者:那达到这样一个目的学术水平的提升如何去保证?
李磊:这两块,我们学术研究方面,上海美术馆是一个开放的学术平台。很多的大型展览,除了我们馆自己的学术力量以外,比方说海上升明月策展,锦绣中华的策展。这种合作还太少,名家馆的策划是我们美术馆的同事,里面具体的策展当中还有两位博士和教授。所以,我们学术力量都是开放的平台。这也保持我们的活力。从我们美术馆来说,我们希望成为一个学术,一个展示平台。
记者:前期政府可以投入,以后艺术宫会如何持续,或者说实现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李磊:目前我们是政府投入为主,之后我们会尝试着一部分的通过基金会来收入,也会尝试和社会方方面面的机构合作。这个基金会是我们专项的,中华艺术宫的专项。
记者:艺术宫目前的成本主要在哪一块,艺术宫的规模扩大了这么多?馆内人员会增多吗?
李磊:展馆改建、硬件设施,比方说一个展览的投入包括策展、借展、运输、保险、公共教育、研究出版、人员。人员还是原来的上海美术馆的人员。目前从我们事业单位这个角度来说,总的人员还是控制。可能不太会有在体制内扩大的一个可能性,我们还是会通过社会化的一些合作方式来解决我们在核心部位的人员。
记者:那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人员组织结构呢?
李磊:目前还在研究当中,到底有什么样的一个机制来运营当代艺术博物馆。至少目前不想把它办成一个完全体制内的一个事业单位,因为是新设立的,还是想进行一些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具体的现在没有定,日常工作是由当代艺术博物馆的筹建办完成,我们有一些人员上的支持。目前上海美术馆的所有人员分成四部分,上海美术馆一拨,原来美术馆还必须要运营,新馆的筹建,支持当代艺术馆筹建,还要支持刘海粟美术馆的迁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