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艺术史的“乾隆现象”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5-29 10:53:17 | 文章来源: 雅昌艺术网

    在这个检验过程中,如何选择真迹与赝品的“图片库”,就是接下来一个问题。学术水准高的,就可以选出迷惑性大的图像群体,学术水平低的,也就会选择出逻辑不通的图像。这类题目,既是考学生,也是考先生。而其中图像之间逻辑的关系,最耐人寻味。

  “图像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书画鉴定依托的学科——艺术史的学科壁垒所在。每一个学科都会存在自身的“学科壁垒”,就是让外行难以简单跨越的那个东西,譬如说,任何一个文科学生,要去考物理学研究生,这就很难在一年内完成,但是也有一些学科面临这样的尴尬:其他专业的学生,学习几个月,就可以跨越专业差异,考取研究生,这就是学科壁垒不强导致的。

  对于艺术史来说,如果是把一些“书本知识”、“文献熟悉程度”当作自身的“学术壁垒”,很容易被攻破,因为任何学习语言、历史专业的学生,都可以在几个月内,掌握能够应付考试的知识。

  但是,我们设想一下,艺术史研究生考试,如果把古今名作,选择20个局部,没有落款、题跋和印章,让考生根据局部图,排出正确的年代顺序,加以艺术史阐述,这样的题目,绝对不是其他专业学生一两年可以突破的。作为艺术史专家,应该认识到“图像解读”和由此引发的“图像逻辑”,才是艺术史的核心本领。一个艺术史专家,应该是看到各种图像,就欢喜赞叹,而且可以迅速看到其他人看不到的多个图像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图像逻辑”,这才是艺术史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核心本领。

  把图片正确的关系排列出来,是基本功。在这个基础上,成熟的学者应该可以依据图像,使用语言、图表、模型,准确表述图像特征,这个要求,可以考察学者知识的全面程度。个别鉴定家有可能依靠局部,给出准确的答案,但是如果没有全面的认识,就不能描述图像的准确特征。西方一些最好的综合性大学,在社会科学方面对教授的基础要求,其实就是“可以正确的解读原始材料”,套用到艺术史学科,就是可以把原汁原味的图像材料,准确、全面的表述出来。

  900年前的苏东坡(1037-1101)也谈过这个问题,他说,一流学问好比是“采铜于山”,这样冶炼的铜钱质量高,这就是在说,高质量的学术成果,需要依靠发掘原始材料。苏东坡还说,那些把旧铜钱融化,重新铸造的铜钱,质量就很差,这就是说,那些只会照抄别人语汇、题跋的学者,不是好的学者。书画鉴定学其实也是一样的。

  关于照抄别人语汇,西方学者库恩(1922-1996),提出过一个更加有意思的看法。1962年,在他的《科学革命的结构》(有三种中译本)中说,理论是跳跃式、阶梯式发展的,学术在每一个阶梯上,使用的词汇、概念是完全不同的。任何学者使用的词汇、概念,其实准确地展示他处于哪一个学术阶梯中,这个无法掩饰。

  在艺术史领域,只是依靠古文献的学者,往往与200多年前的乾隆皇帝处于一个阶梯中,面对新的图像,不会描述,或者教条主义的使用古文献的词汇、概念往上套,知识过于陈旧。最近看到一篇对新疆出土唐代绘画的文字描述,那些文字,如果去形容一张宋代绘画,或者明代绘画,我看也是完全可以的,这就是知识阶梯落后的明显标志。

  如果对图像不具备足够的敏感度,对图像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具备足够的判断能力,或者没有能力表述出来,这个人怎么能够讨论书画呢?

  是否能够准确掌握“图像逻辑”,是艺术史与其他学科的根本差异所在。至于说熟悉文献的程度,其实不算是艺术史的壁垒,因为一个历史学家、或者是乾隆时代的进士,完全可能比艺术史家更加了解文献,但是这些文献对于鉴定来说,是外围的事情。

  “乾隆现象”提醒我们,自己会写字,而且拥有数万件书画,与是否能够鉴定是两回事。不建立“图像逻辑”,不建立艺术史判断力,是不能鉴定书画的。这也就是“乾隆现象”给我们的最大启发。

   上一页   1   2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