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鲍栋:艺术创作不要被时代左右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4-23 13:15:15 | 文章来源: 99艺术网

谈近十年来当代艺术创作的变化问题,我认为2000年并不是一个转折点,只能说从那年起当代艺术开始正式浮出水面,以第三届上海双年展为标志,官方的展览开始接受并承认上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艺术,到了2003年之后当代艺术受到了市场的认可和时尚界的追捧。在创作上,这十年也没有太大的变化,很多年纪稍大一点的艺术家还是在吃上世纪80、90年代的老本,年轻一点的艺术家也是在延续着上个世纪90年代实验艺术的传统,但是也有一些小的支流:他们是把艺术作为物,以后形式主义为线索的一种不自觉地反刍。80年代我们对形式主义的讨论非常肤浅的,90年代又匆忙的社会学转向,从而变得特别浮躁,2000年后开始出现在学院当中的当代艺术又把这些重新嚼了一遍。另外,艺术语言、媒介等可能变得更加多元。

至于艺术创作的社会学转向,我认为不构成艺术史的意义,这个提法本身没有问题,但是一个空洞的想法总会为大量的江湖骗子找到合法性。实际上这种价值输出很容易陷入一种空想,会涉及到更复杂的问题,一些艺术家会打着社会学转向的这个招牌创作出非常糟糕的作品,甚至是非常反动的。这其实是一个麻烦,所以我认为社会学转向实际上是一个没有意义的口号,它更多的是发明这些口号的人的一些想象,带有道德洁癖,甚至会带来一些遗留的不好的问题。这个时期是制度相互摩擦的接轨期,已经没有办法纯粹的讨论艺术创作了,比如现在很多艺术家都开始复制自己的作品,这是艺术创作的变化吗?它并不像安迪·沃霍尔的复制美学,而完全是因为市场需要,所以没办法纯粹彻底的来讨论艺术家的创作。

市场不仅仅等同于卖画,比如艺术家上杂志封面,并不是因为他的画值钱,而是因为艺术家本身的符号资本,比如去美术馆看展览,事实上是在消费这个展览,而不是艺术品。市场本身是中性的概念,它更加便于流通,更加便于调动更多的资源。这些改变都是中国社会转型整体的一部分,中国越来越国际化、全球化,于是艺术变成全球景观的一个部分,它并未形成我们所谓的模式,在这个景观无孔不入的时代,这种景观化最糟糕的是变成数字之间的交易了。艺术市场以及资本所塑造的艺术不论遵循什么标准,结果都一样,不论是范曾那样的国画家,还是曾梵志那样的油画家,还是徐冰那样的当代艺术家,只要身上集中着过多的符号资本,那么遵循什么标准并不重要。我们在讨论学术价值时就不要再轻易地讨论市场价值,既然他的学术价值很好,在给他估价就没有意义了,本来价格的概念就是一个景观的概念。

艺术史的书写是由书写者规定的,我们不要把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当成艺术史,艺术史作为一个故事没有被没写下来就只是我们假设的艺术事实,而这些艺术事实会有很多版本的艺术史,所以决定权是写艺术史的写作者,我觉得太把艺术家历史化没什么意思,比如方力钧还不到50岁,齐白石在这个年纪还在长沙做木匠呢。很年轻就把自己历史化是不对的,所以不要轻易谈论艺术史。

最近很多人在谈论“艺术回归传统”,其实这样的讨论没有什么意义。从西方一下子回归到本土,把东方和西方对立,把传统和现代对立。这种讨论的概念框架是没办法装入新的东西的,所以先不要提出这些空洞的概念和口号,最要紧得应该是弄清自己在这系统中的位置,然后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比如把文章写好、展览弄好、市场做好。我觉得这些空洞的概念越来越多,而有没有经过学术论证,实际上是很可疑的,在这个媒体消费时代,很快就会成为过眼云烟。实际上是文化实践者决定着这个时代,而不是反过来,我们不要押宝,不要看到我们的时代是什么样的,就赶快去做什么艺术,一个艺术家还是要从自己的脉络做起,有自己的脉络就是有价值的。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