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杨卫:毕加索“到此一游”的意义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2-22 16:41:12 | 文章来源: 新浪网

 

对于许多中国人而言,毕加索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这不仅因为毕加索是最早一拨被介绍到中国来的西方现代派画家,是我们接触世界、认识西方现代文化和现代艺术绝对绕不开的人物,更因为毕加索的风流韵事,如六次婚姻,以及到晚年还频繁更换情人等等,打破中国人的传统道德观念,给了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人一种强大的价值颠覆与视觉冲击。所以,在同时期介绍到中国来的西方现代艺术大师中,毕加索的影响最大,他的知名度已经不仅只是限于艺术界,甚至许多普通老百姓对他也是耳熟能详。究其原因,就在于毕加索离原来的中国人太远。所谓距离产生美,中国人用自己原来的大师标准够不上毕加索,也就只好把他的艺术和人生均都化为津津乐道的谈资了。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学画那阵子,就常听老师和学长们说起毕加索,大都是从一些猎奇的角度,仿佛对毕加索多一点了解,就是对艺术多一些发现。由此可见,毕加索在我们这一代人心目中的分量,亦可见他曾经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不过,这都是些陈年往事了,随着中国当代艺术的迅速崛起,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毕加索在中国也日渐成了一个过去时,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没料到多年以后的今天,也就是在毕加索现象落潮之后,他的个展竟然大规模登陆中国,真是于低处见高明,一下子又引发了许多尘封已久的话题。这不,有媒体朋友就找上门来了,他们希望我能就毕加索的此次中国巡回展谈点看法,并诚实告诉我此前也曾邀请另外一些批评家,但提到毕加索马上就遭到了某些人的拒绝。我想,之所以发生这种情况,大概还是嫌毕加索的现代派风格早已经过时了吧。这是典型的进化论思维,而进化论思维恰恰是毕加索的长处,也是他在艺术创作上的最大特点。

如果我们现在只是简单来谈论毕加索的艺术风格,即所谓“立体派”绘画,当然已没什么可谈的,因为只要是画画的人都能画,甚至有些并没受过造型训练的人也能画。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就像哥白尼发现了地球围绕太阳转,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因为有了这些人的发现和探索,世界才从黑暗中争取了更多光明的空间。毕加索也是发现并创造了这种空间的人,他的“立体派”绘画,从二维平面中创造出一个三维的世界,不仅改变了绘画的历史,也改变了人们观看绘画的历史。完全可以这么说,没有毕加索就没有后来的杜尚,当然也就不会有今天多姿多彩的当代艺术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毕加索的艺术才是真正原创性的艺术,具有某种形而上的价值。对于他现在到中国来展出,当然不是不能谈,而是怎么去谈。我认为在今天中国谈论毕加索,重点应该谈论他的创造精神,即他那永无止境的探索意志。相比现在许多中国当代艺术家一旦找到某种个人符号后,便死守不放,毕加索的大破大立,已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比较。其实,就个人情绪的表达而言,毕加索早在“蓝色时期”就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了。但是,他没有止于那种成功,因为他还有更高的文化诉求,那就是改变人类的视觉习惯。正是这一点,成就了毕加索的更大意义,而这个更大的意义却是中国当代艺术还远远没有展开的话题。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