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与岩彩画家胡明哲谈艺术(图)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5-19 18:07:48 | 文章来源: 新浪网

胡明哲作品

胡明哲

文/董平

董平(下简称董):很高兴能给胡老师做专访,您的个人展览5月7日至16日将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所以我第一个问题是,这次展览表达什么主题?

胡明哲(下简称胡):做展览的目的是想把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积累的岩彩作品拿出来,摆在美术馆的公共的空间里,面对中国美术界的各位领导、同行、朋友,展现自己真实的创作状态。一方面是对学术思想和创作轨迹进行自我疏理,一方面是坦然的接受公众的评判,无论褒贬都没关系。展览的主题是“微尘”,寓意我使用的岩彩媒材,也象征自己对生命性质的觉悟。

董:您的生活理念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顺其自然,自由自在”。在这个物欲膨胀、追逐名利的时代,您是怎样做到独善其身的?

胡:如果直白的解释这句话,意思是“不以物质积累作为人生的终极目的,也不必怨天尤人或自恋自怜,而要顺应自然万物,保持心灵的完整”。对我而言,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似乎是自我升华,常常很在意作为一个画家,想象力到底有多远?创作能量到底有多大?作品的内涵到底有多深?所以每一次改变的动力都来源于对自我的新挑战。另外,人生其实只是一段旅程,终点就是自己的消亡,所以不必追求实在的结果和世俗的名利,重要的是旅程中用心欣赏沿途的风景,获得各种各样的心理感受,感受越丰富人生越圆满。仅以绘画为例,过去画工笔画很拘谨一点一线之细节,而现在可以用铲刀和砂子在工厂做15米×4米的岩彩画,也可以做装置作品和纤维作品,从思维空间的广度到个人能量的释放都有很大超越,每当这时会产生一种幸福感。我自己很清楚,通过艺术创作我产生了脱胎换骨的蜕变,与20年前的那个人不可同日而语。我也没有特意“独善其身”,只是珍惜人生的每一次相遇,尊重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独特资源,尽力做好自认为有意义的事,不被社会的风潮所左右。1992年我被国家教委和中央美术学院公派留学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在日本看到被拓展的中国传统矿物色,由此渐渐疏理出一个被中国历史尘封却流传到扶桑日本的中国本土绘画文脉。1996年我命名这种被拓展的中国传统矿物色为“岩彩”,发现它是个十分重要的,很有学术价值及艺术价值,可以多向延展的点,连接着中国的古代文脉和当代的艺术观念,所以很投入的进行着研究和创作,不知不觉十几年就过去了!今天,岩彩概念和岩彩绘画已经被中国美术界认同,岩彩群体在全国各地举办过19次大型画展,出版过杂志,画集,在各种重要刊物中发表文论及作品,在中国美术界引起很大反响。岩彩绘画还引起日本美术界的高度关注,去年,东京艺大几位教授和美术馆馆长得到文部省的研究基金,成立了研究小组进行“在中国岩彩画的登场和战后日本画的技法”的专题研究。我很幸运自己能与岩彩相遇,也很幸运自己被边缘化,因为这样才得以拥有深入思考的空间,得以和诸位同道们一起经历19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形成当代中国岩彩绘画独立的语言方式。我想,或许这就是我和岩彩不期而遇的终极目的,也是我的宿命吧。

董:传统工笔画创作与当代岩彩画创作有着很大的区别,您是怎样摆脱传统工笔画模式之束缚的?是如何完成由具象写实风格到抽象材质表意风格的跨越?

胡:说到此还是要感谢岩彩材质,是它带领着我从古典的语言方式进入了现代的思维空间。20世纪80年代我已感觉到传统绘画模式不能承载自己要表达的精神内涵及审美情趣了。传统工笔画以线造型,讲究线条的功力,细线结构慎密完整,在此之上只能以透明水色三番九染,创作过程拘谨繁复,视觉效果却十分柔弱,自己的心理能量很难彻底释放。传统的水墨写意虽然痛快淋漓,但是,语言方式和材料本身又不能满足自己内心的色彩情节,所以碰到岩彩一见钟情。岩彩材质粗大色泽浓郁,自然而然的把细线结构变成了大色面结构,把虚空背景变成实体背景,让纠结于细枝末节的心灵开始关注画面整体的抽象语言结构,如图形的方圆转换穿插透叠,色彩的微差对比精神寓意,材质的轻薄与厚重,细腻与斑驳,闪光与乌光……渐渐进入以形式本体直接表意的现代思维空间,近年又变为以综合材质为创作媒介,最终到达欣赏自然物质的痕迹与象征——以“迹象”表述精神的意境。表面看观念与手法的跨度很大,其实每一步都是很自然的转变,既不是预先设计也不是刻意追求,是由岩彩这个基点出发,进入了一个不断体验不断延展的创作过程,结果是不但理解了岩彩材质,也重新认识了水,认识了纸,认识了曾经使用过或还没有使用过的所有材质。可以说这些年每天都很充实很愉悦,常常有意外的惊喜和新鲜的发现,平凡生活变的情趣盎然,创作灵感也不断涌现。

董:《文物天地》杂志是艺术品收藏的权威月刊,主要是以宣传贯彻国家文物方针政策为宗旨,传承中国历史文化,引导民间收藏和艺术品投资的健康发展。您如何定位中国岩彩绘画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胡:中国古代的岩彩壁画是人类文明最精彩最璀璨的代表。去过十几个国家看了许多很棒的古代壁画之后,我还是认为最美的壁画在中国。克孜尔,敦煌,炳灵寺,麦积山……无论去多少次都被感动。中国古代壁画是佛教艺术形式,画师们使用千年不变的天然矿物色(岩彩的前身),画画是一种信仰,画画是一种修行,从绘画材料到绘画内容,再到画家的心灵,没有任何杂念私欲,在当时石青石绿是与黄金等价的,但正因为其珍贵才侍奉给神明。中国古代精彩的岩彩壁画引来全世界无数艺术朝圣者和很多考古学家,美国欧洲的大博物馆都有精彩的陈列。遗憾的是,在近代中国绘画界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本科生的传统文化考察没有克孜尔和敦煌,工笔专业的教学摹本也只是唐代的宫廷绘画,认为敦煌壁画出自民间画工之手,不能登大雅之堂。所以当我在东京艺术大学看到日本画专业的传统临摹摹本竟然是敦煌壁画,感到十分震动!十分悲哀!我认为:当代的中国人对于“中国画”的理解过于僵化。唐代之后卷轴工笔画以及文人水墨画渐渐兴盛,成为绘画主流,这是历史的事实,我也十分尊重它们的艺术理念。但是,认为除此之外的形式都不是中国画不能进入中国的艺术体系和教育体系,这种狭隘思想实在值得质疑。中国的历史渊远流长,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仅以一些肤浅的理解来框定它限制它才是不尊重传统。

我认为,中国岩彩绘画既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因为其具有历史和当代的双重意义。它的历史意义是:岩彩绘画找到了中国本土绘画的另一条脉络,找到了延展中国本土绘画的另一个新起点,使沉寂千年的古代绘画在当代时空中获得新生。它的当代意义是:第一,岩彩绘画符合今日时代的审美需求。快速的生活节奏,繁杂的社交活动,泛滥的图像信息,使得今人与古人对视觉的要求完全不同,今日视觉要求简洁明确新颖,岩彩绘画具有粗犷浓郁的现代视觉美感,很适合现代建筑空间尤其是公共空间。第二,岩彩材质视觉魅力十分独特:物质结晶,天然本色。近距离观看时,由于光的照射,每一个结晶体都会交相反射,晶体的累加会增加视觉的深度和丰富。并有敦煌壁画为证,岩彩材质才是真正的千年不变的绘画媒材。第三,岩彩绘画的语言特征是:运用岩石天然本色,以平面色块方式反复叠加构成。所以远距离欣赏时,岩石本色质朴浓郁,物质存在感明确,大面积的色块和厚重的肌理带给人一种视觉震撼力。这是其它媒介不可取代的,已经构成当代中国绘画的一个“新文体”。第四,岩彩绘画的语义是:东方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象征,道器同一,大道致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在当代文化语境中,中国艺术家无论是面对自己还是面对西方,都要立足于本体——深远的东方哲学思想和博大的东方艺术理念,同时也要直面中国社会问题——对于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严重破坏,物欲泛滥和人性异化。岩彩材质引导创作者和欣赏者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人类的种种行为,重建东方的天地观,自然观,生命观,可以说,岩彩绘画直指当今中国社会缺失的人道精神,成为针对中国语境进行当代艺术思考的恰当形式。第五,岩彩绘画属中国当代绘画的新生事物,处于良性上升时期,尽管有些作品尚未成熟,但是没有形成概念符号,绝大多数画家保持着真诚的创作心态,真实的表达着在这个时代的生存感悟。岩彩材质具有制作上的难度和偶然性,所以也不可能伪劣仿造,正因为没有进入畸形的中国艺术市场,所以艺术性较为纯粹。

总之,岩彩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唐代流传日本,20世纪末回归本土,已经形成与传统绘画和日本绘画不同的创作理念和语言方式。在中国社会变革历程中具有澄怀观道的精神意义,在中国文化变革的历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建设意义。我坚信,过不了20年,若是寻找代表本时代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独特作品时,必定会找到岩彩绘画。

董:收藏家刘益谦说:“艺术品只有被资本发现、被资本认同了以后才有价值。”而中国嘉德拍卖公司的郭彤先生却说:“学术不能向资本缴枪!”作为艺术家,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胡:我不太了解以上谈话的前因后果,不好直接回答。我想,艺术有自己的演变规律和独立价值。如果说社会是横向的,艺术就是纵向的,它穿越社会,渗入社会,但不会消解自身特征,更不会等同于其它事物。艺术是人的精神产物,在艺术史,人类学等众多方面具有珍贵价值,只是有很多艺术作品不属于大众文化,所以不可能在其产生的时刻马上被人们理解,立刻获得经济价值,越是深刻的作品越是曲高和寡,这种例子实在太多了。“艺术”与“资本”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件事物吧?尤其是今天被资本认同的原因很复杂,艺术价值与学术价值并不能等于商业价值,不等于价格高作品就好,价格低作品就差。况且,资本家运作资本可以很优秀,并不等于他的艺术鉴赏能力也很优秀,在中国购买艺术作品的目的或许并不是欣赏作品本身,而是作为资本运作另其升值的手段,很多人进行创作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得商业成功,这里面的内核——艺术本身已经不在场了,艺术作品已经被完全异化。当然,在良性的社会环境和艺术市场中,艺术家的作品能够被大众喜欢,被收藏家收藏,那绝对是一件好事,另当别论。我的一些作品也被中国和日本的收藏家收藏,我一直心怀深深的感谢。

胡明哲艺术简历

胡明哲,1988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教授。

图片说明:

人物题图作者在日本东京创作装置作品《往事如流》

图1 读 之一 145×155厘米 1997年

图2 读 之二 198×133厘米 1999年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