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蒋文博
2010年夏天,应高等教育出版社邀请,美国著名独立电影制片人、芝加哥艺术学院Danièle Wilmouth教授来京,主持教育部艺术设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Danièle涉足电影、新媒体、当代艺术以及艺术设计等领域,其人热情开朗,异常认真,我们在在十余天的密切接触中,围绕艺术创作、文化观念及新媒体艺术展开深度对话。尤其围绕新媒体艺术在美国的现状、意义及发展趋势,展开了多方位的讨论。
当然,对于“新媒体”这个名称,至今在国内还存在争有,部分人认为此种提法欠准确,如中国美术学院成立了“跨媒体艺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张尕教授认为用“数码艺术”或“媒体艺术”来描述或许更恰当。对此,Danièle介绍了美国人目前对“新媒体艺术”的看法:在美国,人们通常把新媒体艺术定义为基于网络、电脑的一些艺术作品,包括一些软件程序上的修改、网络游戏,甚至包括基于屏幕的艺术作品,手机展示的艺术作品,还有生物艺术等。这就是在美国对新媒体主要的定义。
在谈到新媒体艺术在美国的新进展时,Danièle例举了在正在芝加哥进行的新媒体作品。我们看到,在美国的最新的新媒体艺术项目中,很多艺术家会关注社交网站,比如说Face Book。比如,最近有一个项目“行进/进行”,这个项目比较大,会持续2-3年,包括现场表演部分和网络虚拟部分。这个项目有自己的网站,同时纳入实时表演:寻求各地或者是美国各地同时发生的表演,在网站上同步呈现。我们知道在Face Book网站上面可以随时更改个人状态,发表微博之类的东西,他们就把个人状态的修改发到ipad上。现场表演者带着ipad,他们可以一边上网,一边表演,上传自己的表演状态,同时收到其他地方人的表演。这些艺术家比较关注不同地区,包括美国地区,以及世界不同地区同时发生的一些事件,这些东西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艺术家做这个作品最主要的意图是什么呢?实际上,这个项目主要是由Mark Jeffrey和Judd Morrissey两个人来做的,其中,Judd是网络编程师、网络设计师,同时也写一些网络互动文本和互动诗歌。Mark是一个表演艺术家。他们大概在一年之前开始合作。在一定意义上,这个作品主要反映的是这场美国的次贷危机带来的一系列经济问题。我们知道,美国金融危机出现之前,1930年美国也经历过股市崩盘,艺术家是想把这两次经融危机联系起来做一个项目。1930年左右发生经济危机的时候,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长期的政策,包括签订一些大型的民生项目、工程项目,包括建大坝等。在他的作品中,就涉及到建筑、雕塑,也让一些艺人(如演员)穿上不同的道具来表演这种典型的雕塑。这个项目有专门的网站,该网站上有文本、诗歌和些影片。比如,在美国的现场表演会通过ipad上传到网络,有人通过网络对他们的耳机发出不同状态修改的指令,演员听到以后再进行修改,将听到的指令大声地喊出来、说出来。在这件作品中,艺术家更关注的是人们面对经济危机的时候应该如何去应对、如何去处理。
可以说,这件作品代表着典型的当代艺术的组织方式——作品强调艺术家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个体的人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个性化的情感诉求与社会的关系。我们甚至可以理解为:金融危机造成了人的状态改变,而在这里,这是一个虚拟的改变,但是通过终端,让具体的人的耳朵听到指令、眼睛看到指令,并把它喊出来、表演出来,这变成一个现实和虚拟的空间连接。这个连接有一个总体的策划,所以构成了一件整体的作品,这样,作品才跟金融危机构成必然的联系。我把自己的上述想法告诉了Danièle,她即刻表示认同,并进一步介绍说自己也是这个项目的参与者,负责摄影纪录之类的工作。并且这个项目建立有自己的网站,网站上有文字、图片、现场表演视频,这三个都是该项目的一部分。这两个艺术家主要关注的是2008至2010年这场经济衰退、经济萧条与30年代那次大危机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他们在这个项目当中一直在回顾,回看30年代经济危机时候政府做出的反应,政府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出台的新政,出台的一系列的措施。
第一个部分,网站上有一些文本资料,主要是描写政府的一些政策、措施;网站还集合了素描、图片、绘画,来表现表演者的状态,还有他们道具设计、服装设计。在文本和视觉效果上,比如对胡佛大坝上的建筑和雕塑的描述,包括如何来展现这些元素的视觉效果,也形成了文本,可以集中在网站上呈现。
第二个部分,现场的表演者,他们会会通过耳机听到状态改变的指令。作品关注的就是美国目前的经济状况、每个人的经济状况,人们对于应对经济危机的自由思想和观点,还有我们面临的挑战、状态的改变等。
从现象上看,新的媒介方式的出现,想必会对对纯艺术的创作观念和表现形式会带变化,这种变化在美国已逐步体现出来。Danièle举出一个现场舞台表演的例子,那就是利用Flash。作者是做现场舞台表演的,他们在之前做了一个项目,就是复制、重新编排电影片断,将有名的编舞、舞美师的舞蹈片段复制下来、重新编排,然后放在舞台上表演。同时,他们会在舞台两边的电子屏幕和网络上同时进行“演出”。该表演者关注的是在数码时代的一些知识产权和版权的问题。事实上,在数码时代,作者的知识产权遭遇到了巨大挑战。因为我们知道,很多艺术作品都可以被人们利用数码技术便捷地复制,被不断地复制,随意地上传到网上去。因此,在数码时代,知识产权问题不得不成为焦点问题之一。
但如果脱离具体作品,例如张艺谋当年拍《红高粱》和后来他拍《英雄》,所采取的媒介方式是不同的。在有新媒体的时代,新媒体的技术媒介让艺术创作者在观念上会有一些改变,这种改变当然不会仅仅局限于某一件作品上。Danièle首先肯定了中国电影的话语方式的艺术价值,同时她认为,现在的电影制作人比较好的就是展示自己的作品,当然现在的选择比以前多很多,不仅是在大型影院及电影节上放映,现在我们展示的商业电影、艺术电影、实验电影,在画廊里边、博物馆里边都可以放映,甚至还可以进行多个视频、多个屏幕的装置,还可将电脑表演的东西融合进来,展示你的作品。更多数情况下,现在展示作品是通过屏幕,通过iphone,通过互联网批评的形式来进行。在创作者的观念里,确实要开始考虑自己作品创作与作品展示的场地的问题。如果用网络、电视机、iphone、手机,就必须要考虑视频的长度或者是拍摄时候视频的大小到底适不适合这些展示媒介。在某个时期,在某些媒介上,不妨这些视频必须把短片拍得短一点,可以更加适合播放,或者把屏幕做得小一点。
从新媒体作品的受众来看,如Mark Jeffrey和Judd Morrissey做的那种大型项目,极有可能会影响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及其价值观,在现实层面上,新媒体艺术的确与现在的美国年轻人产生了密切的联系。Danièle也并不否认这一点,因为在美国,大多数人对新媒体艺术都很感兴趣。新媒体先锋主要是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比较活跃,现在他们已经是很活跃的新媒体作品创作者了。当然,年轻学生对新媒体也抱有不同的态度:一些人对新媒体非常关注、非常喜欢;一些人对新媒体持怀疑态度——因为他们知道,你在做这些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用新媒体这些高科技手段,同时要考虑到通过这些高科技手段找到自己有价值,创作出有意义的作品,所以他们对新媒体持有一种怀疑态度,是非常谨慎的。可是,文化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艺术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变革:不是艺术家改变了文化,相反,是文化改变了艺术。现在的社会文化,可能是人们通过网络或者现代科技,在实现沟通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在当下整个社会大背景中,整个社会文化让是我们面临越来越多的虚拟的媒介,人与人之间通过这些虚拟的媒介联系在一起,整个世界像地球村一样。面对这个变化,部分艺术家做出了反应,创作一些与这种文化相对应的艺术作品。这表明,是我们的文化影响了艺术,而不是艺术影响了文化。
对于未来的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方向,Danièle认为,尽管人类目前比较关注全球变暖或者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但艺术家可能会越来越关注如何在媒体上保存生命、保存利益或者保存一些有机物的东西。她认为在未来,艺术家会广泛地使用生物艺术,创造活的艺术作品,在这些领域里可能会有比较深的探索,比如探索保存记忆的方式,在网上建立一种记忆银行,很多人都可以进行读取过往的记忆信息,也可以进行存储——这或许是未来三十年左右新媒体艺术发展的最大的趋势。
(原载于2011年3月23日《中国艺术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