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刘小东VS 尹吉男 这样玩就是死路一条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8-27 19:42:59 | 文章来源: HI艺术

生活更复杂,绘画太矫情

尹:其实从毛泽东时代以来就已经这样了。你知道,那个10年等于什么都没有,然后他们能一下子进入附中读书。附中其实很难考的,按现在的概念,进了附中就已经差不多算半个画家了,你能从美院毕业就已经是大师了。我记得以前一年只招四个本科生,比博士生还少呢,那四个一看就是全国最棒的学生了,就是这种概念。现在有一些已经成功的画家,讲起以前的事说当年不敢考美院,其实不是说他考试没考过,而是真的不敢考,没有这个胆量。

刘:就是那种氛围。附中的孩子连美院都瞧不上,哪还能瞧得上美院外的人。它这种骄傲的氛围,就产生了一种对艺术、对生活的判断。对于我个人来说,我觉得自己这么画很自然,看别人画的画,要么就觉得太做作,要么就觉得太矫情。一夸张就做作,一收敛就矫情,所以一定要找到一条很坦然的路。

Hi:你最早什么时候有这种想法的?

刘:很早。从上附中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寻找这样一条道路了。比如如果在课上画写实的模特,那课下就会画很狂野的东西来弥补自己内心的欲望。但狂野的画多了又会觉得不自然,太夸张,课上又变得压抑了,就这样反复循环、反复寻找。

Hi:你觉得大约在什么时候开始有点找到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了?

刘:应该是在大学马上要毕业的时候,当时画完了毕业创作,有两个月没事可做。然后我就画了一个智障的人,站在窗前,旁边还有一个女孩,但这张画我现在已经找不着了,不知道跑哪去了,可能让我给毁了。毕业创作的目的性太强,无形中有一定的压力,但这个没有。画完这张之后,我突然觉得画画可以很随意,可以画房间中的人,也可以画窗外的风景。如果依过去的模式来讲,不管是叙事的绘画还是不叙事的绘画,都要讲求内在的协调,叙事的绘画还要围绕着一个中心点去画。但是画完这张后,我突然眼前一亮,觉得可以乱叙事,可以不搭界。按照道理来讲,这个智障的人身边应该配一个护士,但是我当时画了一个很浪的女人,都是很不搭界的东西。

Hi:这些想法是从文学中过来的吧?

刘:我觉得来源于对生活的判断,绘画不应该那么严肃。

Hi:生活更复杂,而过去的学院绘画可能太

刘:太矫情、太文弱、太装丫挺。画这张的时候,我就觉得很坦然,然后毕业后就按照这种方式画了《休息》那张,很快就画完了。

有一个高点顶着你的眼睛

Hi:是借着照片的吗?

刘:就写生。

Hi:所以《休息》看上去特别生动。

刘:对,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那么迷恋写生。我最近看了一本书叫《塞尚书简全集》,他刚好说到了这点,为什么画家喜欢写生。他说当你面对自然画画的时候,你会发现不管是一个橙子、一个苹果还是一个肖像,都会有一个高点顶着你的眼睛,这一点我觉得说的太好了。对着照片的时候,我们发现不了一个高点,可是当我们真正面对自然的时候,确实有一个高点顶着我们的眼睛,刺激我们的生理,所以画家才会去画这个东西,然后画出来的东西才会更鲜活,更有表现力。

Hi:尹先生,你在看刘小东的作品时会有这种联想吗?

尹:我们只看呈现的结果,有点隔行如隔山的感觉。

Hi:那在你看来,刘小东这种比较新的画法在当时有什么价值呢?

尹:如果从大的方面来说,整个毛泽东时代的艺术是有内容的,这个内容可能是国家历史、可能是民族历史,也可能是革命历程。到后来,吴冠中做了一个工作,就是把内容做空,使其高度空洞化,然后没有内容了,只有形式。当然他也做了很多文字工作来替自己辩解,比如形式美啊、抽象美啊等等。这在当时那个环境下是有其意义的,但发展到后来就造成一个恶果,艺术变得没有力量了。

Hi:单调了。

尹:是这个意思。形式出来了,我们该怎么填?填什么东西进去?艺术不可能什么都不表达,如果只剩下个形式,那是不可能的,你一定要表达个东西出来。而如果再去填以前高度雷同化的集体生活,在当时已经完全没有价值了,考虑来,考虑去,那就只能填私人生活了么。这个私人生活在毛泽东时代恰恰是最不受重视,并且受到严格排斥的。

Hi:而这个恰恰是新生代艺术最重要的东西,对吗?

尹:我觉得是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它一下子从一个整体宏观的国家叙事,转变到了一个相对微观的个人叙事,然后把自己鸡零狗碎的生活都给表达出来了。其实在电影界也有这种转变,比如《阳光灿烂的日子》就是讲一帮小崽子是怎样长大的,这就是一种单纯的个人叙事。

Hi:这种叙事是从90年代开始才成为一种主要的创作样式的?

尹:对,而且是比较全面的。

Hi:在80年代没有?

尹:严格意义上讲没有。但是在王朔的一些矛盾体小说,比如《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橡皮人》中,还是能找到一些痕迹的。但是他的叙事模式,完全不像90年代的作品那么刺激,另外他那个性格,我感觉还是受到80年代甚至以前那种宏大叙事的影响。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