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教师状告艺术批评家高名潞抄袭其美术思想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7-21 16:15:04 | 文章来源: 法治周末

矛盾端倪

早在2006年,刘向东就险些状告高名潞,“是因为友情才没有告他”。

1989年,高名潞在北京负责办“中国现代艺术展”,刘向东的作品也参展了。之后高名潞回美国,刘向东被告知自己的作品被放在宋伟处,让刘向东去拿。20年后,作品却出现在了拍卖行。对此,刘向东感到很不爽,“作品已经转手多次,律师告诉我要打六七次官司才能追溯到源头,我就放弃了”。

高名潞说,他在国内和去美国前各发了一次邮件给参展作品的作者,告知他们快去宋伟那里拿。“我已对画作做好了善后,刘向东自己不去拿。”刘向东给高名潞打电话说要起诉他,“我说你可以去告!”

事后两人关系似乎没有变尴尬。2007年,高名潞还在华南师范大学附近的宾馆里,介绍一个收藏家跟刘向东认识,以便他办2008年的展览。

2008年,高名潞帮刘向东策展,展览的名字叫“从纽式到象象主义”。“抄袭是从此开始的。”刘向东说。

对此展览,高名潞称自己并未实地参展,只是挂了个策展人的名。

矛盾激化

刘向东觉察到高名潞有抄袭自己的意思是在2007年。刘向东被邀到北京帮高名潞编一本书,高名潞因心脏不好而推迟从美国归国既定的航班。

“我足足在北京等了他12天”。

刘向东记得陪高名潞在亮马嘉园(高名潞在北京的家)小区散步,帮他倒时差时,跟他讨论了“学术机密”———“意”和“象”的问题。讲到一半,“我发现他的眼睛有捕捉到学术信息的异样,这下坏了”。

刘向东之后快马加鞭做了两件事:在网络上发表《象象主义宣言》和2008年2月在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象象主义艺术》一书。

对此次在亮马嘉园散步的场景,高名潞予以否认。刘向东在博客中用文字记录了这次接触,文中提到了“极多主义”。“‘极多主义’是‘意派’的核心理念,这说明他知悉我的思想在先”。

之后,在2007年底,刘向东发现高名潞在西班牙的展览名字由“中国抽象叙事30年”变为“意派———中国抽象30年”。高名潞还在2009年5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意派论》和2009年8月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意派———世纪思维》,“这两本书就和我的‘象象主义’完全接近了”。

刘向东是搞绘画创作的,高名潞是搞理论的。二人的工作场域并不相同,但刘向东认为:“‘意派’的确在我的‘象象’基础上有发挥,可二手房即使怎么装修,本质都一样”。

高名潞向记者澄清,“意派”是他多年研究的集结,是一种艺术评论的方法。在组织西班牙展览时,他就是用这个理论方法和“意派”二字去解读中国30年以来的艺术作品的。

“意派”刻意跳出西方“具象”和“抽象”的二元关系,“刘向东却说我在这个二元关系内对他进行抄袭。我知道他用纽扣做过画作。在2008年,刘向东做展览时,我才知道有‘象象主义’这个词的存在,具体是什么,我不清楚”。

首吃官司

刘向东说,在发现自己的思想观点被抄袭后,他没有向高名潞提出质疑,“我感到很尴尬,不知道该用什么口气来对他。从那时起,我们就失去了联系。从前在文章中,他会偶尔提及我的名字,此后,他再也不提了”。

从2008年到2010年,刘向东跟美术圈里的朋友提及过此事,希望能向高名潞传达。“可能我说的不够严重,朋友没当回事儿,或者朋友传达了,高名潞没什么反应”。

刘向东起诉到法院后,给美术圈的人群发了邮件,载明了此事,冀鹏程查知后通过王志亮告诉了高名潞说,“高老师非常震惊和生气”。

“我没有收到刘向东以及周边人任何暗示,直到今天我当了被告才知道。”高名潞很匪夷所思,“如果我是他的莫逆,他不会说句话吗?”

刘向东表示,自己诉诸法律实属无奈,高名潞是前辈,又有心脏病,而且之前他们有友谊。

“我和他不是言无不尽的莫逆。”高名潞坚决否认,“事已至此,朋友已经没得做。我虽然这辈子经历过大风大浪,但是第一次吃官司。”高名潞觉得无奈又滑稽。

记者致电美术圈内部分人士了解他们对于刘向东和高名潞二人以及官司的看法。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承认收到过刘向东群发给业内人士的邮件(邮件中指出高名潞抄袭自己的思想观点),但是他直接略过没看。“从前关系不错的两个人成现在这样,很让人意外。对刘向东的‘象象主义’以及高名潞的‘意派论’了解不深,不便评价”。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王林也收到过邮件,“我没有仔细看,也没有仔细研究过他们俩的学术观点。”王林表示对此事不感兴趣。

美术家殷双喜则表示根本没有听说过。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