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中国当代文化语境中的女性主义艺术批评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8-19 11:08:39 | 文章来源: 美苑

但也要看到这种颠覆性在以“男性中心”文化为主流的社会里,只能起到逐渐和局部地改变一些陈腐习规的作用,因为我们的文化和社会环境确实还不可能做到全面的“男女平等”,所以独立于已有标准之外的新标准还难于建立,而且任何标准一旦萌生,立即会面临挑战。这就是“双重性”的含义,我们既在已有的“好坏”标准里用身份和性别意识进行抗争,但又不自觉地受到“好坏”标准的影响。但即使如此困难和充满困惑的对艺术作品进行评价,也比不经思考地按陈腐的观点进行评价有价值,起码,反思性的判断使人类的艺术有了新鲜的活力。既然任何体系和标准都可以受到质疑,而任何体系都要经历挑战和变异,那么,在当代文化语境里强调性别意识,就具有积极意义。从另一方面看,“艺术只分好坏,不分性别”只是一种“理想”,“好坏”从来就不是绝对的,从来就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标准。在“好坏”这一短语的背后早已隐藏着太多不属于“好坏”的内容了,在使用“好”与“坏”的时候从来都遗留有很多遗憾。

“女性主义”艺术批评的实践品格,和它产生的背景、原因紧密相关,那就是对男女两性不平等的社会现实的思考,以及为改变这种现实而采取的行动。它的目的是要改变性别不平等的现实,所以,它的一系列的提问和回答都有鲜活的现实内容的回应,而不只是在书斋里“冥思”。“女性主义”理论是在现实的挑战和回应中产生和发展,因此它何以有如此丰富的包容性以及锋利的批判针对性就不难理解。在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在不同的领域,对不同的种群都有不同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女性主义”也在经受不断的挑战,那是现实问题的挑战,包括由现实引起的对“女性主义理论”的挑战,而且就因为“女性主义”的实践性使她面对现实而不是形而上的问题作出回答,所以存在着许多悖论和矛盾。这也使得“女性主义”理论具有反思精神,尤其对自身已有的的理论进行反思。唯此,女性主义理论才富有活力,才可能有持续发展的空间。

但是,“女性主义”的基本立场决定它对男性中心社会的批判,否则就是别的什么理论,而不是“女性主义”理论。这是“女性主义”的实践品格所决定的,而这种品格是社会的存在性质所决定的。所以,承认不承认“女性主义”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对男女性别不平等问题是否存在的判断,而不是对问题程度的判断。比如你觉得印度人烧死缺少嫁妆的新娘,而我们从不烧死新娘而只是溺死女婴,问题比印度要小得多,所以我们不需要“女权主义”。

另一方面,如果你认为这个社会两性之间并不存在不平等现象,那当然会得出“女性主义”要针对的问题是虚幻的假问题,“女性主义”是无理取闹的结论;或者认为虽然社会男女两性确实存在不平等,比如在基本的生存权力上女婴的比例减少到将令社会不稳定的数量;或者在各级的决策层男女不成比例;或者社会资源的分配比例上女性的占有率较小;或者家庭暴力中的主要受害者仍然是女性;或者乡村失学儿童和文盲中仍然是女性比例为高;或者外国人领养的中国婴儿绝大部分是女婴……这些都是毫不足怪,理所当然,进而推导出只分能力强弱不分性别(艺术“只分好坏,不分性别”)的思想方式,也会得出提倡女性主义就是反现实秩序的另类,绝对不予认同的结论。而对这种性别偏见持怀疑态度,尤其是身为女性遭受不平等待遇,为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力,力求寻找这不平等根源并且努力去改变现实处境的人们,会认识到只要人们的习惯思想仍然是“男尊女卑”,男性社会仍然以绝对的控制权规定女性的存在方式,那末,“女性主义”思想和立场就仍然有效,仍然具有批判的力量,并且成为她们奋斗的动力和目标。

中国社会和历史,中国的文化传统以及妇女的发展和生存,有自己的问题特点,所以中国的“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女性主义”艺术批评实践有她自己的目标和成长环境。必须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不应该为了“迎合”男权的“自尊”,或者为了从他们的“怜悯”中得到残羹冷饭而贬损自身。既承认“技不如人”,又满怀怨愤,既想迎合讨好,又觉得委屈,这种中国传统妇女精神中的负面性在“女性主义”批评实践中还有待于充分揭示。在今天,女艺术家和女批评家的精神状态仍然需要补上“五四”有关精神解放的一课。

   上一页   1   2   3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